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着模块课时量与教学内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教师对新课标准及新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要求相脱节、模块修习考试的试题水平和成绩评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建议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高考方案;开展校本教研,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模块教学的研究工作。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建议自2007年秋季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高一年级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省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广大高中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精神和我省的系列文件要求与工作部署,抓住前期准备、制度完善与落实、师资培训和“三考一评”等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近一个学期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模块课时量与教学内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把握不准,尤其在我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高考方案及考试说明没有出台的背景下,又担忧2010年的高考成绩出现滑坡,由此在模块教学内容深广度的处理上采取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做法,这必然要增加课时,这是导致课时不够的主要原因。二是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模块中也安排了大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尤其是理化生学科,需要时间较多,每周两课时确实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增加课时。若为赶进度草草收场,又使课堂教学变得浮躁浅显,影响教学效果。三是因教材编写时考虑不周和教材体例变化等原因,导致初高中之间、同一学科各模块之间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出现问题,在模块教学时不得不临时补课,也需要增加课时。如生物学科,因是我省非中考科目,使得大多数初中学校的生物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滑坡,导致高一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无法保证高中生物模块教学的顺利进行;再如历史学科,初中教材按编年体编写,内容又相对简化和浅化,再加上也是非中考科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经验积累都显不足,而高中教材是按专题史编写的,专业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及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给模块教学带来较大压力,教师不得不补充必要的初中历史知识;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现象。2.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首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降低教材难度,淡化知识体系,突出生活主题,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为高中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学习选择和个性发展空间,但也对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和以模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提出了挑战。如何摆脱旧教材教学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束缚,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地选择和把握教学内容及其深广度,进而体现模块教学特点,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要面对的课题。其次,虽然在新课改启动前及实施过程中,省市教研部门及各高中学校都先后组织了不同层面教师参加的通识、课标及新教材培训,但提纲挈领式的集中培训的局限性、教师将培训成果“内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性及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的跳跃性变化等无疑为教师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增加了难度。第三,由于新高一教师刚刚开始一个课程必修模块(语文、数学、英语是两个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对学科内容及教材(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整体框架结构和体系脉络还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在备课、上课和考试评价等环节也不可避免地囿于以往知识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难以真正从整体上设计模块教学,对模块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常常表现出“心中无数”。3.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要求相脱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蕴涵着情感体验和思维提升的发展与扬弃。它固然要重视合作学习,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了对学生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它固然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彻底摒弃接受学习。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1)教学活动有形式无体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对高中学生来说,设计和开展能够促进思维提升,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自我发展的活动更为重要,而不是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和可见的师生互动而活动。(2)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内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是简单的集体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养成。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活动安排时,常常忽视学生合作的内容是否真正具有分工、合作的价值,有的不需要集体完成的问题,也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同时,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技能也需要不断培养,避免出现课堂上总是优秀学生发表观点,而其他人习惯做听众的现象。(3)探究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探究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时,却只是机械地按照这些环节或要素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并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常常忽视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对问题的自主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忽视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性启发和引导,结果是“探究”演变成为对学生智力的徒有形式的程序化训练,使学生失去探究的乐趣,迷失探究的方向。当前我省大多数高中学校开展的学科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其科学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总结和提升,需要在与学科课堂教学的链接中不断地拓展和深化。4.模块修习考试的试题水平和成绩评定标准不统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设置及其说明中规定,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这就意味着作为学校认定学分重要依据的模块考试的试题命题和评卷工作可由学校自行安排。在我省已经进行的第一学期模块考试中,就出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间在试题水平和成绩评定标准上的差异。同样是“A”,省级示范性高中与一般普通高中学生成绩的“含金量”能否等值呢?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和规范评价高中学生的模块修习成绩呢?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困扰着广大高中学校和任课教师,也制约着我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公平发展。二、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建议1.以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为保障,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高考方案制度预设及跟进研究是黑龙江省推进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课程设置方案、学分管理指导意见、学校课程方案设置及课表编排指导意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教学内容目标与考核要求等文件的出台和具体落实,为各高中学校顺利启动和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建议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高考方案,发挥考试评价对新课程教学的正导向作用,切实解决模块教学课时量与内容量的矛盾,实现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的同步改革和协调发展。2.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创造性地扎实地开展新课程教学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行动跟进和专业引领的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密切结合的学习方式与工作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面对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养成自主学习和勤于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创造性地扎实地开展新课程教学。一是要进一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模块教学内容目标与考核要求》的基本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二是要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学会质疑自身教学惯例行为背后的教育信念与思维模式,并关注实践反思后的问题解决与行动跟进;三是要立足有效教学,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如课堂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突破上,适当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并利用晚修和自习课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在每一课程模块教学之前,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因素,制订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与导学计划,于实施模块教学前发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又解决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3.以改善课堂教学行为为目标,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即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设计、课程整合与课程开发的能力,科学处理教材与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捕捉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多样化学习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能力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等。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新理念、新方法,更要求教师不断改善课堂教学行为,丰富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智慧。为此,建议在各级培训尤其是校本培训中,要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更高要求,突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内容和方法,即首先针对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偏差确立若干培训主题,再围绕主题进行课例研制,并采取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和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展示课等多种形式,通过上课(按照课例预设的目标和策略组织教学)——说课(围绕研究主题和“问题解决”的自我反思)——互助观课(比较课例的预设与生成)——评课(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教师共同参与)等环节,共同探讨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师的行为跟进和教学能力提高。4.以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指导为线索,加强对模块教学的研究工作开展教研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教研部门及广大教研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更好地发挥教研部门在普通高中新课改实施中的专业引领作用,需要教研员增强服务意识,立足基点校实验,加强对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有效指导。一要不断总结各学科模块教学的特点及对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的基本要求,促使教师在模块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二要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加强对学生模块修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和全省模块教学的质量监测。通过对模块教学检测试卷及典型试题的分析、研制和开发,引领教师准确地把握和实施模块教学,确保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三要进一步发挥示范性高中、课改实验样本校和基点校的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鼓励各高中学校依托联合体、协作校等组织,探索区域性合作和校际协作方式。通过开展区域性教学研究、教学观摩、专题研讨和联考等教研活动,为新高一教学的模块考试、学分认定和选课指导等方案的落实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联片教研的优势,实现信息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建。参考文献:[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文件,2001[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教基[2003]6号文件,2003.[3]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