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课程课程的实施课程概述课程课程的含义、表现形式与基本类型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课程理论流派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的结构知识导图课程编制课程编制概述课程编制的常见模式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评价的基本类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课程评价的方法课程知识导图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知识导图光明学校本是一所学风较差的学校,学生无心上学,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一直比较差。2004年,张校长到学校任职,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以美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发展的改革方案。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在上好音乐、美术课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参加课外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的活动,同时问题导入成立了学校鼓乐队、合唱团、书法学社、美术社、工艺小组等各种艺术团体,定期开办艺术教育讲座,举办校园艺术节,及时展览和会演艺术社团的创造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变得丰富,学生乐此不疲,而且学校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违法犯罪现象也不再发生,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问题导入光明学校对美育课程的调整是否有依据?如果有,是什么?为什么光明学校在改革了美育课程之后,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从中反映出了课程哪些方面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章主要学习下列内容。问题导入1.什么是课程?有哪些类型?2.制约课程变革的因素有哪些?3.课程目标有哪些特征?建立课程目标的原则有哪些?4.课程设计时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和程序?5.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问题导入目录0102课程概述课程设计03课程实施04课程评价05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七章课程课程概述01第七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一)课程的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课程: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一)课程的含义①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②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③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二)课程的表现形式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1.课程计划a.概念: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二)课程的表现形式b.构成:课程计划主要由课程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c.特征:①强制性②普遍性③基础性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2.课程标准a.概念: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b.构成:①说明部分。简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②本文部分。它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包括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3.教科书a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b.作用:①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④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三)课程的类型1.依据课程内容组织的形式,可分为:a.学科课程: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三)课程的类型b.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分为简单相加式综合、相关课程的综合、一体化课程。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3.依据课程性质,可分为:a.必修课程:要求同一学年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大众化、民主化的价值取向。是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保证。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b.选修课程: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二者关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就难以得到关照;只有选修课而没有必修课,将难以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4.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a.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达到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一、课程的含义与表现形式b.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c.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显性课程具有特殊目的性,这就是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期。一般而言,隐蔽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换言之,隐蔽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二、课程理论流派(一)知识中心论在课程来源方面,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课程。二、课程理论流派(一)知识中心论在课程目标方面,知识中心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最终把握人类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在课程编制方面,知识中心课程的编制者一般都是科学家或学科专家,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成年人的需要),考虑的是哪些知识对学生未来生活最有价值,却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1、结构主义课程论•产生背景: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国防教育法》;进步主义对美国教育的负面影响•代表人物:布鲁纳•课程思想:强课学科结构重要性;学科基本结构体现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2、要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巴格莱•课程思想: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课程实施:接受教学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3、永恒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赫钦斯•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名著的优越性⒈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⒉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⒊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⒋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二、课程理论流派(二)儿童中心论1.观点:a.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b.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二、课程理论流派(二)儿童中心论2.作用:a.利于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b.有利于儿童活动对世界的完整认识3.不足:难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经验主义课程论又称做“经验课程论”或“儿童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经验论•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主心。•主动作业论•教材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二、课程理论流派(三)社会改造论在课程目标方面,认为教育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在课程内容上,没有统一的内容,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如学校课程要关注犯罪、战争、贫富、种族歧视、失业、环境污染、疾病、饥饿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批判性见解。二、课程理论流派(三)社会改造论在课程组织方面,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多尔•课程目标灵活性•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多尔后现代课程标准“四R”。丰富性(Richness)、循环型(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ous)。•课程内容综合化存在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生的发展。•(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三、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制约学校课程的四大因素:社会: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知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三、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儿童: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和课程的历史传统涉及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诸方面。课程编制02第七章课程一、课程编制课程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课程编制理论或技术是专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制课程并使之形成某种结构的一门学问。二、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首创者是博比特和查特斯,代表性人物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博比特是第一个探讨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者,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他提倡“活动分析法”(activityanalysisprocedure),通过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分析来确定课程。查特斯与博比特一样,也力求用科学方法来

1 / 1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