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阳光的组成》的教学案例分析作者:万永海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06期【教学内容】《阳光的组成》是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第3节,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知道阳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及各色光的排列顺序,二是色散后的各种单色光可以重新复合成白光。吴老师在本节课中通过三个活动,很好的落实了以上各知识点。【教学实录】片段一:情景引入,吸引兴趣师:同学们,你们有玩过肥皂泡吗?(马上有许多学生举手,提问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师:现在请二位同学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观察肥皂泡的颜色。(两位学生在吹肥皂泡的过程中,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接下去的课堂探究的开展。)师:你们看到了什么颜色?生:红、黄、蓝、绿……师:你还知道自然现象中的什么也有这样的五颜六色?生:彩虹、CD光盘……师:你知道彩虹及各种美丽的色彩是怎么形成的?生:是由于阳光形成的。(教师自然而然引出阳光的色散。)片段二:色散实验,有效落实龙源期刊网吴老师把三棱镜正放,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然后把三棱镜倒放,以七种单色光的不同排列顺序来强化“白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的各种色光都向棱镜底面偏折,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通过此探究实验,很好的落实了,白光经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分布情况,如果本实验讲的不透彻,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白光经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会向下或向上偏折。但吴老师讲解的非常透彻,收到很好的效果。)片段三:制作色陀螺,强化光复合由于一般学校很难找到七种纯色光,因此单色光的重新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很难直接完成。但吴老师另辟蹊径,通过学生动手给陀螺画色,再旋转陀螺,当彩色陀螺转到一定速度时,就会变成白色的这一活动,使学生理解单色光重新复合成白光的过程。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中的知识难点,又使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得到强化,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实验。■(当然,本实验也可以通过两个三棱镜的组合来完成,但效果肯定没像学生制作彩色陀螺的实验效果明显和有效。如果吴老师在做单色光的重新复合成白光的实验时,同时结合两个三棱镜组合再做一次单色光的复合实验就更好了。)【教学反思】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节课吴老师通过三个有效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了突破,使课堂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