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附件目录:1.教学成果报告……………………………………………第1页2.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第10页1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总结】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简称PPE)是中国人民大学为紧跟世界学科发展趋势,适应“国际性、跨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在借鉴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由哲学院组织实施,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全方位参与的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为考察、论证与立项阶段,包括三个学院合作培养意向达成、国际培养模式与经验调研、PPE课程体系初步设计以及如何进行PPE专业立项等。2013年-2014年,为PPE机构组建与实施阶段,包括PPE委员会及相关机构成立、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论证、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招生方案设定、国际合作与培养方案的落实等,2015年,依托该项目成立的PPE专业开始正式招生。PPE专业旨在打破因学科孤立带来的理论短视与思维局限,融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个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兼具严谨哲学功底、扎实理论基础、强烈现实关怀、杰出国际交往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PPE本科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探索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打破现有学科部门壁垒、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一)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体制的积极探索长期以来,由于以学科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学科之间的严重孤立,制约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导致我国高校学科资源分割和封闭发展的格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观念虽然已成为教育界2共识,但因长期形成的机制体制依赖和部门资源固化,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收效并不显著,且往往流于形式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和深度交叉融合。在学校鼎力支持下,PPE项目在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协同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机制体制上实现了改革创新:1、在组织架构方面,建立“PPE委员会”领导下的委员会主任负责制,“PPE委员会”是PPE项目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PPE项目的整体发展规划、跨学科资源协调与支持、培养方案的制定及修订、PPE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并审核PPE项目的经费预算、资源分配、人才规划与选拔、国际交流、课题立项、薪酬发放等。委员会主任及副主任由哲学院、经济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或本科主管副院长担任。设立PPE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协助管委会主任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包括教学管理、招生咨询、制度建设、外部联络、内部协调、资源配备等。2、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统一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了各责任主体的权责分工、管理标准及相关评价机制,具体包括《PPE人才培养与创新制度》、《跨学科资源配备与支持制度》、《PPE课程薪酬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为PPE项目协同创新工作的统一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了内部管理的标准化和程序化。3、在人才配备方面,PPE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部门的人才整合和协同合作机制,真正实现了跨学科师资团队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依照PPE培养方案,由哲学院、经济学院及国际关系学院选派最优质的教3师资源,组建一流的核心教学团队;另一方面,以问题为中心,邀请不同领域的高水平教师,以跨学科专题研讨课程的形式,围绕某一重大问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在多学科碰撞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能力。4、在资源投入方面,在学校统筹和协调下,PPE项目在师资方面实行统一配置,对课酬经费、数据平台、支持系统以及其他教学科研资源实行有效调配、使用和管理;三个学院的所有资源实现完全开放和充分共享,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最有力的平台保障。(二)优势的跨学科师资整合,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PPE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经济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三个国内顶级的优势学科组建,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均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代表了国内最高的学术水平,拥有其他兄弟院校难以比拟的优势。1、领先的师资平台:PPE项目依托的三个主干学科中,在历次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哲学高居全国第二,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政治学均稳居全国第一。三个学院人才荟萃,名师云集,现职教授超过130人,副教授90人,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占比接近30%,可以说PPE拥有国内最强的师资团队和科研平台,为PPE学生提供了高水平学习、科研与交流资源。2、一流的教学团队:PPE项目委派三个学院一流教师担纲核心课程主讲教授,形成稳定的PPE教学团队,PPE教学团队既包括姚新中、张志伟、方福前、杨光斌等长江学者及国家级名师,也包括谢富胜、聂辉4华、聂敏里、陈彦斌、张广生、欧树军、张旭、徐尚昆等青年骨干名师,一大批在海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承担PPE前沿课程。PPE全英文课程占到核心基础课程的20%,拥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授课教师占到30%。PPE教师团队中有多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3、全新的教学模式:依托跨学科平台,PPE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推行人才培养与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丰富课堂形式,加大案例教学、小组研讨、课程设计、仿真模拟、实地实践等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建设力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PPE项目通过双语课程、国际一流师资引进、全球顶级大学学分互换、国际暑期学校、联合培养等形式,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紧扣国际学科前沿、产生国际影响的拔尖创新人才。(三)兼具国际前沿与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PPE项目打破原有严格的部门分割和专业壁垒,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创新,加强跨学科对话与交流,实现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充分借鉴牛津大学等国外顶级大学PPE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我们结合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政治传统以及经济社会现状,制定了一套既紧扣国际前沿又独具中国特色的PPE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51、跨学科的精干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在充分借鉴了国外一流大学PPE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同时尊重各学科的发展规律与逻辑,经过深入的研讨与论证,确定了数量不多但分量极重的精干基础课程体系,其中哲学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政治哲学,经济学主干课程包括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政治学学科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国际关系,同时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等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专题性课程等。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法,同时强化其中国问题意识。2、问题意识和学术素养的训练:首先,PPE以大量的经典著作为基础支撑,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理想和专业精神。其次,课堂重视学生参与,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模式,一半以上的课程是由主讲教授讲授与学生深入讨论相结合的模式。第三,设立若干高级研讨课(专题研讨),针对某一特定主题,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教授,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针对同一问题独立发表意见和观点,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展开充分讨论,寻求一种跨学科综合解释的分析框架,总结多学科视角下的理解方式与模式。3、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并重:一方面,PPE以核心主干课程为基础,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结合深入地经典著作研读,夯实哲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并在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融入多学科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与能力。另一方面,PPE学生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与培养,系统开设高等数6学、统计学、线性代数、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核心课程,加强学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训练。4、注重理论知识巩固与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培养学生融合创新和关注现实的价值导向。通过个别指导与组织活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PPE学生自发成立PPESociety,增强PPE自我认同感和外向探索的兴趣;与北大PPE项目联合,参加诸如“北京论坛”的国际国内大型学术活动;与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合作,构建互相交流的国际合作机制;与政府机关、国际组织和各类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四)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人才PPE凭借学校良好的政策扶持和优质的学生资源,着力加大国际交流与国际化水平建设,通过与国际顶级大学建立合作联盟、引进国际顶尖教学资源、输送国内人才出国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学术前沿。1、与国际顶尖高校建立合作联盟,加大PPE学生国际交流与培养。PPE项目与牛津大学等高校签订高规格的战略合作协议,就PPE学生长期交换培养、短期学术访问、暑期国际学校、教师学术访问、PPE国际论坛等事宜达成了深入的合作关系。PPE项目与牛津大学等学校合作关系的达成,不仅促进PPE学生培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人民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交流的高水平发展。2、引进国际师资,开设专业英文课程。近年来,PPE项目先后引进7剑桥大学知名学者DANIELLIM、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CarlMitcham、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ANTHONYDAVIES等国际师资,开设PPE专业英文课程。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法国国家科学院、巴黎索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学者在国际小学期开设暑期全英文哲学课程,截至2017年,共计67门。3、通过多种渠道,推进学生赴境内外一流大学交流学习。为了支持PPE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除PPE委员会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到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交换学习外,哲学院成立了PPE熵—学术发展基金,对出国交流学生给予资助。仅2016、2017两年,前往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境外大学学习交流PPE本科生达27人次,其中2015级PPE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的比例超过50%。概括来讲,中国人民大学PPE跨学科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首先,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取得真正良好效果的实例却不多见。中国人民大学PPE项目打破传统的院系和学科格局,从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入手,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人才配备、资源投入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变革,从而确保了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学科最优势的科研与教学资源能够形成有机的整合,组建了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师资团队,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PPE不是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学科的简单拼凑,三个学科之间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融入多学科8的理论背景与学科视野。我们积极借鉴国际顶级高校PPE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践,制定了兼具国际前沿与中国特色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方案以基础理论和学术素养训练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理论与方法并重,结合包括课程讨论、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典研读、社会实践、PPE论坛、PPE名家讲座等多形式的培养方式,力图培养一批具有厚哲学功底、扎实理论基础、强烈现实关怀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在人才培养的制度上进行系列的创新。包括成立PPE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指导、咨询、审议与监督教学及培养方案上的重要决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方案。实施PPE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加强PPE学生的全程辅导与培养。落实本科生核心课程论文制度,加强学生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基础能力的训练。大力支持经典研读班,从经费、场地、学分认定、专门导师等方面提供保障,加强学生研读经典的能力。搭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学习平台,与世界顶级大学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同时建立PPE基金,为学生提供大量高水准国际交流、联合培养及海外访学的机会。第三、显著的培养成效与积极的示范效应。首先,PPE获得了学生及社会的高度认同,2015年PPE自主招生收到了全国1500多份申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