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课堂同步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训练卷语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数千年传统中,家是人伦秩序的核心,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所表述的秩序典范,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圆、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由内而外的层层外推。在这样的秩序典范中,家具有集政治、伦理与文化于一身的意义。家的伦理原则是孝道,而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其中虽然有孝(家的伦理原则)与忠(国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张力,但更受重视的是孝悌于家的人鲜有政治上犯上作乱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提出这样的看法:家齐而后国治。从衣食住行开始,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初始性教育、气质之熏陶,都显示了家作为人生起源与归宿地的意义,但家所承担的,既不是教堂的功能,也不是古希腊归于“家政学”(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而是在教养与熏陶、生活与教育等方面,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成家与立业既是人生的两大支柱,又是父子之间代际相承者。孝道的实质就是守护这份家业。传宗接代,维持家族祭祀的香火不绝,这固然是家的重要功能,但更重要的是,维持耕读传家,承传家族的文化理想于不坠——此中深含着中国人所具有的世代生成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由于下述情况而得以巩固:家的共同体固然由在世的家庭成员构成,但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在世者与去世者之间的关联,由此使得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今日意义上的由生者与生者构成的小家庭,而成为生人与业已去世的先人即鬼神构成的共同体。这种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绵延连续,使得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得以在家中聚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传统中国出现的那些与家相关联的词语,比如,传达家作为教化一伦常共同体的“家学”“家风”“家教”“家礼”“家训”“家道”“家法”“家规”“家范”等,体现家的历史意识与宗教精神的“家谱”“家祠”“家世”“家业”“家语”“家神”等。所有这些词语,都体现了家在传统中国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即便家被现代的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也依然超出了古希腊的家作为私有领域的“家政学”的意义。在古希腊人那里,日常生活基本物质的满足构成家的主体功能,但即便在现代中国,家的意义也没有被限定为日常生活的生理——生物之满足,家依然被视为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樊浩领导的“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课题组发现,在人们的意识中,位居当今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三大策源地之首的是家庭(家庭63.2%,学校59.7%,社会32.2%)。(摘编自陈赟《“去家化”与“再家化”: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是中国传统人伦秩序的核心,有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其伦理原则是孝道。B.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认为“家齐而后国治”。C.传统中国的家与古希腊的家不同,前者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D.中国的家,即使被现代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仍是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答案】B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曲解文意,“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为“孝悌于家的人鲜有政治上犯上作乱的可能性”,由此并不能得出“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这一结论。故选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差序格局”概念,是为了证明家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B.文章按照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阐明了孝道、家等概念的内涵。C.文章多次提到古希腊,在对比论述中突出传统中国的家的特点。D.文章引证的来源很丰富,有经典文献、学者论述和社会科学研究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中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B项,“文章按照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错误。从全文来看,本文逻辑严密,逐层深入,先阐明家的重要地位,接着分析孝道对家的意义,然后列举关于家的词语来证明家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多种文化维度,是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而非时间顺序。故选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以来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使古代中国形成“差序格局”的秩序典范。B.只要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生人与死去的先人的关联,家就得以聚集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C.古希腊的家与传统中国的家不同,它缺乏“家谱”、“家祠”等词语所体现的历史意识和宗教精神。D.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这使得“家天下”观念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得以长期存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因果关系不当。“使古代中国形成‘差序格局’的秩序典范”错误,由选项来看,“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与“差序格局”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选项中“汉代以来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表述不严密,原文说的是“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其中虽然有孝(家的伦理原则)与忠(国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张力”。B项,“只要……就”对条件关系的判断过于绝对,而且“祭祀”等行为与“聚集文化维度”无直接关系,原文说的是“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在世者与去世者之间的关联”,“这种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绵延连续,使得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得以在家中聚集”。D项,强加因果,“这使得‘家天下’观念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得以长期存在”错误。结合现实可知,“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节选)黄敏兰史铁生曾经对我说,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要不是因为那场倒霉的病,他肯定会像我一样在1977年考上大学。虽然农村生活也给我带来不少疾病,例如淋巴结核、风温热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像史铁生的病那样可怕。我等到了恢复高考那一天,所以后来的生活道路也要比他顺利得多。史铁生还说,他若参加高考,一定会报考英语专业,因为他在学校时英语成绩很好,本人也喜欢英语。我想,那不是太屈才了吗?如果史铁生不成为文学大师,而是从事其他行业,哪怕是很好的职业,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中国文学都将是一大遗憾。史铁生初回北京后的几年,几乎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史铁生从陕北回京后马上住进友谊医院,是在他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朋友们鼓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4.下列对史铁生“幸运与不幸”的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因生病而不能参加高考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后来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成为文学大师的史铁生是幸运的。B.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痛苦抉择中挣扎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能在宁静的地坛中找到生路的史铁生是幸运的。C.住进医院一年后没治好病被抬出院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医生、朋友鼓励下有了活的兴致的史铁生是幸运的。D.出院后成了“待业青年”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的史铁生是幸运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D项,“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不符合文意,概括第四段的意思可知,是地坛给了史铁生生命的感悟,让他走出烦恼困扰。故选D。5.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文章中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①便于读者真切直观地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说服力;③使文章内容真实生动。【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把握题干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做答。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文章中的话,如,一开始,作者对待生活很悲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后来,作者受到地坛的感悟,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有了这些引用,读者能真切直观地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这些引用使文章内容真实生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说服力。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6分)【参考答案】①正确地看待生与死,理性地面对生与死的问题;②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希望地看待人生;③人要有尊严地活着;④苦难与不幸往往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顽强的人生要能经得起磨炼;⑤珍惜亲情与友情,它们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再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最后通过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史铁生遭受身体上巨大的病痛,最后能顽强地战胜病痛,不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希望地看待人生。这些对我们都会有启发,我们身体健康,年轻力壮,不应因为生活稍有不顺或些许挫折而悲观气馁。史铁生由悲观、轻生到理性地面对生死,表明了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