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了解我国成灾人口严重的原因,知道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理解中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并掌握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掌握中国6个灾害带和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及其主要自然灾种。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自主学习】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与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具体如下表所示:项目内容解读灾害特征灾种多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灾次频、强度大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世界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我国占了8起形成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2.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灾害种类集中多发区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洪涝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震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低温冷害东北地区台风东南沿海地区[图表导读]读教材P25图2.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分布最广泛的灾害是什么?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为什么少洪涝灾害?(2)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是什么?(3)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区,这与当地的哪些地质、气候条件有关?(4)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有何特征?为什么?提示:(1)旱涝灾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为分水岭,海拔较高,排水条件好。(2)雪灾。(3)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地震活动,岩石易破碎;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4)特征:以黑河—腾冲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影响显著,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对2016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2016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暴风雪、地震灾害为主,风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材料二读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试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提示:(1)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原因: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地形以山地为主,重力作用强,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深受季风影响,气象灾害多发;各种灾害相互关联,一种灾害发生往往诱发其他灾害发生。(2)我国东南部自然灾害多,西北部自然灾害少。【核心归纳】1.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的成因与分布2.我国灾害频发且灾情严重的原因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频率高、强度大、灾情严重,南涝北旱、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主要原因有:(1)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地形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2)季风带来的水量不平衡,年内和年际间的降雨分配不均,加之全球气候异常,这是我国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比较严重的原因。(3)垦荒毁林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跟踪训练】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据此回答(1)~(2)题。(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是()①特殊的地理位置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活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我国东南半壁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A.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C.东南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部受灾体少D.东南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大陆性气候解析:第(1)题,自然灾害的形成前提是自然异变强烈。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强烈的地壳运动及季风环流条件等孕育环境有关。第(2)题,灾害的大小除了与灾害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的分布,防抗灾能力强弱及受灾体有关。答案:(1)D(2)C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主学习】1.人员伤亡损失大(1)原因人口众多全国90%以上的人口集中区(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东南)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重合(2)表现:成灾人口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2.农业灾情严重(1)原因悠久的农业历史脆弱的农业受灾体(2)农业灾情的地域差异地区农业部门灾害灾情集中区东部种植业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山东、河南、江苏等省西部畜牧业雪灾、旱灾、虫灾等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川等省、自治区[图表导读]读教材P26图2.3“中国自然灾害成灾人口(1978~2000年)”,图2.4“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1978~2000年)”,P27图2.5“中国因灾死亡牲畜(1978~2000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成灾人口、农作物成灾面积、畜牧业受灾牲畜数量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2)山东省成灾人口2000年少于1980年,原因有哪些?(3)农耕区与牧区牲畜受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概括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形成的自然背景。提示:(1)成灾人口、农作物成灾面积是东南多、西北少,受灾牲畜数量是西北多、东南少。(2)2000年致灾因子强度低,数量少;科技发展,人类防灾减灾能力增强。(3)农耕区以舍饲、半舍饲为主,抗灾能力强;牧区靠天养畜,风险大,灾情重。(4)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以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受灾体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而且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就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西北部人口稀少,且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旱灾、虫灾等的影响,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掉膘或死亡。【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记者从中国气象局2014年9月30日发布的《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报告中获悉,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全国农业气象灾害较常年总体偏重;持续性、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多于去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干旱叠加影响较去年和常年偏重,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北方农业干旱总体重于去年和常年;东北地区低温春涝偏重,接近2010年;暴雨、洪涝频次高、分布广、局地受灾较重,黑龙江罕见流域性洪水使沿河部分农田遭受洪涝灾害;台风登陆个数偏多、登陆位置偏南,强度偏强,影响范围大、程度偏重。北方雪灾对农牧业影响重于去年。冬季降雪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以及西藏南部,积雪深度较上年偏厚,初雪时间较上年持平或偏早,黑龙江鹤岗、内蒙古通辽、辽宁朝阳降雪强度或积雪深度超过历史极值,导致牲畜棚圈和温室大棚倒塌损毁,牲畜和设施作物受冻。此外,上述大部地区积雪覆盖持续时间长达40天以上,牲畜受困,采食困难,饲料短缺,内蒙古中东部部分牧区发生中至重度白灾。(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影响东、西部地区农业的自然灾害分别是什么?(2)东、西部地区农业受灾体有何差异?(3)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东部地区主要是旱涝灾害,西部地区主要是雪灾。(2)东部地区主要是种植业,西部地区主要是畜牧业。(3)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受灾体脆弱,所以我国农业灾情严重。【核心归纳】1.我国东、西部地区在农业类型、自然灾害的类型、灾情方面的差异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成灾分布鲁、豫、冀、皖、湘、赣等内蒙古、青、藏、川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人口数量多,密度大数量少、密度小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方式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成灾表现种植业灾害风险大畜牧业灾害风险大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大牲畜掉膘或死亡2.我国自然灾害灾情东西差异大、南北差异小的原因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南北跨的纬度、东西跨的经度都较多。南北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差异大,致使南北自然灾害差异大,北部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南部以洪涝、滑坡、泥石流为主。因为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南北方地区都较大,所以南北方的灾情差异小。而东西部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差异大,并且农业类型、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总量不同,东部地区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总量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发生同样的自然灾害,东西自然灾害灾情差异大。3.东部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1)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2)灾害种类集中,主要受洪涝、干旱、寒潮、冷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3)农业播种面积广,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关系,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跟踪训练】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灾情特别严重的原因是()①耕地集中②人口众多③灾种集中④农作物播种面积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C。解答此题首先搞清楚题干和选项的内容,题干问的是农业灾情,而不是成灾人口,所以应排除②。从孕灾环境和受灾体上分析应是①③④。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自主学习】根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6个灾害带。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是平原最集中、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图表导读]读教材P28图2.6“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的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2)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3)我国南方地区有没有低温冷害灾害?(4)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提示:(1)旱灾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这里为季风气候区,季节性降水和年际降水分布不均。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降水稀少,易形成春旱。(2)坡陡谷深,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差。(3)有。南方地区年平均气温比北方高,作物的耐寒性较差,如果冷空气的势力较强,则在南方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灾害。(4)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抗灾能力强,灾情重;西部经济水平低、人口密度小、抗灾能力弱,灾情相对较小。【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2014年7月25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2014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2014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地震、台风灾害为主,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山体崩塌、滑坡、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风暴潮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灾情较2013年同期偏重。总体看,上半年自然灾害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洪涝风雹损失严重;二是超强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