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七) 新人教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质量检测卷(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选C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国内战争在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项。2.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A.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B.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C.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D.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解析:选B材料中反映的是农场的数量的增多,不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工业提供原料,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故C项错误;发展国营农场并不能调动农民个体的积极性,故D项错误。3.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解析:选A1921年2月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放实物工资和取消国家银行属于该政策的一部分,故选A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定程度上取消了自由贸易而非货币的短缺,排除B项;材料现象引发了国内经济危机,排除C项;该现象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4.从1921年至1928年,苏俄(联)原来破败不堪、奄奄一息的经济,很快恢复了起来,人民生活也迅速得到了提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没收地主土地,鼓励农业生产B.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工业C.允许私人经营,恢复商品市场D.削减农业税收,扩大谷物生产解析:选C由材料“苏俄(联)原来破败不堪、奄奄一息的经济,很快恢复了起来,人民生活也迅速得到了提高”可知,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允许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工业,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扩大谷物生产,排除D项。5.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解析:选A据材料“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可知承认市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故选A项;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排除B项;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是坚持以计划经济为前提,排除C项;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是计划经济的表现,排除D项。6.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选C项;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同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排除D项。7.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析:选B根据材料“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可知公有制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动员能力,故选B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城乡差别明显,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对农民索取过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单一的公有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8.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与1928年同比增加了20多倍。据此可知()A.全球劳务实现自由流动B.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C.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解析:选B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该时期,大量的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被邀请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这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这一论断,故选B项;题干反映了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技术人员来到苏联,但不能说明当时世界实现了劳务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外国专家来苏联的情况,不能推出美国转移过剩产能,排除C项;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没有实现其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D项。9.斯大林为了加速工业化,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以支付机器设备等进口费用。这种做法()A.合理地利用了世界经济形势B.表明苏联的农业成就斐然C.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D.是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解析:选D苏联发展工业化的资本只能依靠农业,而个体化的农业生产显然不能满足计划性的工业化的资金和原料需求,所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通过计划生产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无法得出“合理地利用了世界经济形势”的结论,排除A项;出口农产品和原料并不能得出“农业成就斐然”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10.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解析:选C题干反映出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而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B项;苏俄(联)政策的调整是形势必然,排除D项。11.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解析:选D1930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选D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排除A项;“模式僵化与衰退”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12.2003年,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就斯大林逝世50周年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A.斯大林模式仍适应俄罗斯建设B.俄罗斯仍盛行崇拜斯大林之风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俄罗斯民众对国家振兴的期望解析:选D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大国,2003年,俄罗斯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说明了俄罗斯民众对国家振兴的期望,故选D项;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人们崇拜斯大林,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符合史实,但不太符合题意,排除C项。13.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D.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解析:选A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受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三次经济改革始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推动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D项错误。14.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可知,苏联为人们提供的生活工业品增多,故选B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只是涉及国内,排除C项;材料“陆续取消”说明不是快速发展,排除D项。15.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里主要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被取消,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开始进行改革,故D项错误。16.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是要发生饥荒的。这主要表明()A.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B.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D.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实现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不完全符合苏联实际,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无法推断改革成效最突出,故D项错误。17.“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解析:选DD项与“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相符,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排除A、B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8.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解析:选D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