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测试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9·江西高安中学月考)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B.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解析:A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依据材料“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可知B项正确;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答案:B2.(2018·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这一农具是曲辕犁,曲辕犁在唐代开始出现,适用于江南的水田,故选D;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答案:D3.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项正确;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项。答案:C4.(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故C项排除。答案:D5.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北魏开始推行,到唐朝中期瓦解,它的实行对封建经济的恢复和繁荣起了决定性作用,它的瓦解也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以下关于均田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状况,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地主乘机占有大量土地的机会C.从根本上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D.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官僚的私有土地,且使农民从国家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授田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而均田制是不破坏土地私有制,把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的现象,故本题答案选C项;均田制下,一般农民都能从政府手中获得一定数量的授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隋末农民战争以前的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状况,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所以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C6.(2019·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解析:本题以古代文献中关于宋代地方官员重农行为的记载切入,考查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货币使用率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7.(2019·河北安平中学月考)《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料基本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B;题干强调地主田庄式经营的特点,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C8.“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棉C.毛D.麻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丝织品在古代属于富贵人家所用的名贵衣料,这与材料中“劳动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元朝以后,由于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棉纺产品才开始增多,这与材料的时间“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毛料是游牧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并不十分广泛,故C项错误;麻布衣服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由于比较廉价而广泛适用于劳动人民,故D项正确。答案:D9.(2018·天津大港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解析: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水排不是用于灌溉、制瓷和耕种的工具,排除A、B、C三项。答案:D10.“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据材料“今棉之为用……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棉布因为具有保暖等实用性,“老少贵贱”都依赖它,故B项正确;A项只是说明了棉布的特点功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棉布不可能完全取代丝织品,故C项错误;棉布与丝织品的功劳大小需要从不同的时期、阶段分析对比,不能一概而论,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8·浙江卷)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战国B.西汉C.南北朝D.北宋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冶铁业中,西汉开始用煤,北宋时普遍使用煤,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广泛流行。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早于汉代,C、D两项晚于汉代,不符合“开始于”这一条件,故排除A、C、D三项。答案:B12.(2018·河南镇平一中期末)《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解答时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大意是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选B项;“重农”“农商并重”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A、C两项错误;中央集权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B13.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解析:唐代的长安城到了晚上“六街鼓歇行人绝”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受到时间限制,而到宋代的汴州则“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说明宋代的商业发展突破了市坊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14.(2019·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解析: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答案:D15.(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答案:C16.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B17.《史记》中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观点,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表达了“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的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工商皆本观念强化B.商品经济日渐成熟C.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追求D.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解析:从“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可以看出作为末的商业在社会上地位依旧低下,以农为本思想根深蒂固,从西汉到南北朝一直如此,所以本题选择D项。A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B项时间不满足要求,C项错在材料没能体现农民的想法和追求。答案:D18.(2018·安徽舒城中学统考)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代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就此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出现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①③B.③④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