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测评1(第1、2单元)北师大版必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B[宗法制中,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保证了国家的最高执政权力在宗族内的继承,是化国为家的典型表现,故选B项。禅让制的标准是能力的高低,不能保证权力在家族内的继承,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均与题意无关。]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分封制影响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专制王权强大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里强调的是家族观念,本质上是宗法制观念浓厚的体现,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男女尊卑的问题,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分封制,B项错误;专制王权与题干信息无关,D项错误。]3.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A[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封君与周王室的关系,故D项错误。]4.“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专制皇权商品经济B.官僚政治地主经济C.科举制度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正统在政治上表现为官僚政治,在经济上表现为地主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儒家正统排斥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排除;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才产生,不能和祠堂对应,故C项错误,排除;儒家正统也反对封建割据,故D项错误,排除。]5.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A.分封制和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度D.三省六部制A[吕思勉所说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制度有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A项。三公九卿制、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6.《全球通史》中说:“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描述的是()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推行郡县制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故选B项。分封制下地方存在封国,排除A项;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存在王国,排除C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排除D项。]7.历史上某一时代,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就可步入仕途。这一时期最可能是()A.西周B.汉代C.晋代D.宋代B[汉朝实行察举制,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尽管出身卑微,也可以通过郡国向朝廷举荐的形式步入仕途,故选B项。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排除A项;晋代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排除C项;宋代实行科举制,依靠才学通过考试步入仕途,与品德高尚无关,排除D项。]8.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A.恢复实施察举制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C.科举制全面实施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D[由材料“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说明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故选D项;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排除A项;由材料“清平干济”排除B项;由“曾下诏举‘贤良’”,可见科举制尚未全面实施,排除C项。]9.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A[材料“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说明县邑制相对于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君臣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宗法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经济本身的分散性,县邑制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故D项错误。]10.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B[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至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11.下列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了长治久安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D.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D[秦亡的原因是暴政,A项错误;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出现七国之乱,中央集权遭到威胁,B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12.下面是清代内阁和军机处结构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军机处()A.官员品级比内阁高B.典籍管理地位上升C.以行政简化为宗旨D.体现清廷民族歧视C[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内阁的三阁三殿、职位繁杂的机构设置,军机处的机构设置大大简化,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虽然军机处设置汉屋和满屋,这只能体现处理事务的性质不同,并不能体现民族歧视,故D项错误。]1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材料提及此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即从广东发端,曾占领北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B[由关键信息反映普通民众对外来侵略的事不关己的心态说明其冷漠、茫然,B项正确;A项“一无所知”说法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D项“完全失去人民支持”说法错误。]15.正当太平军西征连连告捷、曾国藩的湘军疲于应付之际,翼王石达开突然接到天京城内班师回营的命令。也恰恰因为石达开在关键时刻的紧急返京,致使湘军得以喘息乃至重振,最终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大刽子手!到底是什么天大的事让石达开西征半途而废呢?()A.北伐失利B.清军重建江南大营C.天京变乱D.消政府“借师助剿”C[材料“太平军西征连连告捷、曾国藩的湘军疲于应付之际”指1856年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时期,同年,由于天京变乱,石达开返回天京调停,故选C项。]16.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评价如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这一事件()A.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B.成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C.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D.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虎门销烟成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排除B项;面对清末的统治危机,为挽救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排除D项。]17.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B[由图片中的“工业文明冲击”“农民阶级”“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反清革命”等信息可判断出该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以后,洪秀全把基督教教义同中国的儒家思想大同思想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的目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从根本上颠覆了下列哪种观念()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先天下之忧而忧”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主权在君的观念,“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映的是主权在民观念,故选B项。A项反映的是“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反映的是忧国忧民的社会担当,排除;D项是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19.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主政治舞台B.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B[材料提到,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20.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最主要的依据是()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D[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完成其革命任务,中国依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路上缓慢前行,D项是最深层的原因,而A、B、C三项相比较而言只是表面原因。]21.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B[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民主革命目标(即都反帝反封建),B项表述符合题意。而A项新三民主义是两党能够实现合作的基础,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对推动两党合作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够成为根本原因,排除。]22.有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起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