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政府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商帮是私商不可能垄断货币发行,B项错误;C项错在了“完全”。答案:D2.(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解析:本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唐朝民间商贸的史实。草市在唐朝时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作用十分显著,故A项和B项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草市是地方乡村集市,与海外贸易基本无关,故C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题中诗句反映了唐朝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故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项。答案:C3.(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解析:根据题目中南宋明州港“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可知是指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兴盛,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两晋时期,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南宋时期政府奉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弱化,排除B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清时期,D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4.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类似王家“以商贾兴”的商人群体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一大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是最著名的商帮B.商帮主要指相同行业商人结成的商人群体C.商帮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D.商帮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解析: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B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5.(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解析:从材料中的“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等信息可知,这种市坊分开的布局体现了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B项正确;东西市能够反映出商业的功能,但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市坊分开,便于管理的理念,A项不够全面,排除;儒家思想中没有市坊分开的政治理念,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的体现,D项错误。答案:B6.(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解析: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故A项排除;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答案:B7.“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解析:“集”指的是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宋代应属于草市,C项正确。答案:C8.《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神农、后稷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尧舜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诗》《书》是儒家经典,材料表明儒家对农业的重视,A项正确。答案:A9.甘蔗种植是清代赣南商品农业中重要的产业。同治《南康县志》载闽粤籍客户“嘉道以来,种植繁多,酹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粤争利广矣。”而在同一县志上却记载“若懋迁有无,虽十倍之利,宁弃弗顾,弃农作商,康人绝少。”以上史料不能表明()A.重本抑末已内化为农民的思想观念B.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D.县志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重农抑末思想相矛盾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清代江西南康县,来自闽粤的外来人口大量种植甘蔗,获利颇丰,而当地南康人却很少种植甘蔗,仍以种植粮食为主,这说明当地人仍以重农抑商思想为主,而外来人口的商品意识却较强,当地人的重农抑末思想并未改变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0.(2019·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解析:本题以古代文献中关于宋代地方官员重农行为的记载切入,考查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货币使用率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表明管仲主张减少征收商税,而商鞅则主张加重商税,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治国思想不同,B项正确;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体现不出宗族利益的不同,A项错误;二者都是改革,都要改变传统,C项错误;二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直接目的相同,D项错误。答案:B12.(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简明中国经济史》材料二: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领帖者需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1)材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0分)(2)材料二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16分)答案:(1)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地域性商帮。(2)现象: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作用: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材料二:(雍正帝说)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明史·舆服志》材料四: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6分)(2)从材料二看,雍正帝提倡什么政策?依据是什么?(12分)(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答案:(1)正确。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2)政策:雍正帝提倡重农抑商政策。依据: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使民富国安;农业为人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课征重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