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基础巩固1.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城”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直接体现重视商业贸易的内容,有的只是对商业的限制。古代的城市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维护统治秩序。答案:A2.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劳动力也成为商品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可知①②③④⑤都是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答案:D3.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D.娱乐场所解析: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答案:B4.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指出:“中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作者高度评价的朝代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纸币”,宋朝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此判断出B项为最佳答案;A项、C项、D项虽然在其他方面都比较接近,但是在纸币这一方面没有体现,故都排除。答案:B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解析:从材料“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可以看出,市镇在维系周边农村中起到纽带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的是与市场联系较少,材料并未体现这层意思;C项说的是地方自治,中国古代并未产生普遍的地方自治;D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关系,并非商品关系。答案:B6.“(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A.街市B.市镇C.草市D.夜市解析:根据材料时间限定“宋代以前”以及“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可知,只有C项符合要求。A、D项出现于宋代城市里,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无关。B项是宋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答案:C7.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明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商业发展特点。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重要特点是出现了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为盛。答案:D8.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解析: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突破了集市贸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江南地区出现大量的市镇交易正是其表现,故A项正确;封建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市镇贸易的涌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外在表现,故C项错误;生活观念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A9.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学生必须将“一个重要原因”理解准确,即理解为“最重要的原因”,方可答对该题。A.不事生产,属于经济基础的问题,危害到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进而危害到统治集团的利益;B.不尊儒术,一方面是部分商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属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在三教流行时代,是允许的。尤其是没有从根本上危害到统治集团的利益,其“重要”程度较A轻。答案:A10.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解析:政府抑制商业发展,小农勉强自给自足,影响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答案:B能力提高11.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宋人韦骧评述道:“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禁榷制度()A.强化君主专制是前提B.有利于增长国家财政C.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经济政策解析:材料不能体现君主专制为专营制度前提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可知,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榷财制度的作用日益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突出专营制度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可知,专营制度始于汉武帝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12.明时,商人阶层的壮大和商业资本的活跃,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商人在经济生活中显示着强大力量,商人的思想、言行开始大量出现在明代文人作品中。这表明()A.明人更看重物质财富B.门阀士族的影响逐渐弱化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观念变动D.商人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解析:材料“商人阶层的壮大和商业资本的活跃”体现了商业的发展,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观念的变动,故选C。材料中没有出现对比,所以不能说明明人更看重物质财富,A项不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只是经济影响,没有体现商人的政治地位,D项错误。答案:C13.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数百年后,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习俗日益浓厚。这表明当时的江南()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C.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D.朝廷藉此强化财富思想解析:材料中城镇拜财神习俗不属于经济功能的表现,故A项错误;服务业与娱乐业是随着商业发展而逐渐扩大,拜财神习俗浓厚也是人民重视商业的表现,二者都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人口增多和城市规模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现象没有体现出政府的行为和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1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解析:该题的题干设置运用了一句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中国政府的……礼节而已”。学生如对朝贡贸易的特征有很好的掌握,又能从材料提示中确切清晰地获得信息,那就较易得出“明朝的朝贡贸易”这一正确选项。答案:C15.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在《中国全史·商贾史》中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A.中国商业异常繁荣,资本严重过剩B.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C.耕种土地获利远远高于经商活动D.农业为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本积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由此判断此现象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使大量的资本投在土地上,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答案:B合作探究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答题不得照抄原文)答案:(1)观点: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发展经济要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