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基础巩固1.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新型交通工具对中国的影响。本题以时政话题为切入点,联系19世纪末近代铁路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但是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并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更不可能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2.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辆“奔驰”送给慈禧,京郊哈德门一个名叫孙富龄的人做御驾司机,孙富龄跪着开车,需要一手压油门一手压制动一手握方向盘——两只手的孙富龄不久即畏罪潜逃。因为没能找到“三只手”,慈禧又重新回到了她的16抬大轿上。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有失天朝体统B.专制皇权体制C.司机技术不佳D.坐轿更显威严解析:主要原因一般与问题实质有关,有失天朝体统和坐轿更显威严都是表面现象,故A、D项错误;司机不敢坐着开车跪着开车体现了等级森严,也就是皇权专制,故B项正确;司机跪着开车操作困难,与司机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B3.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A.福建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民生轮船公司D.怡和公司解析:轮船招商局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答案:B4.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时间事件1909年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1912年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1917年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1919年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解析:题干材料中显示交通影响邮政事业发展,故A项错误;“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用词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中“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5.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结合材料提及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看到,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只是个别现象,“主要出行工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上海交通是否日益便利发达,应该通过与以前的对比看出来,材料信息单一,无法说明问题,故B项错误;“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的说法没有提供比较例证,难以说明问题,故C项错误;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到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解析:“公共租界第一张交通告示”没有体现是由地方当局制定的,故A项错误;1872年世界上最早的汽车还没出现,最早汽车出现于1886年,更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故B项错误;近代的交通规则显然是由西方传入的,并没有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正是近代上海交通文明,故D项正确。答案:D7.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答案:A8.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解析:“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反映了消费水平低影响城市化,与消费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仅从出行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一直没有汽车制造业,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消费水平低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答案:D9.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②清政府设立邮传部③“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④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消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解析: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于1920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于1896年后,“大清邮政局”设立于1896年;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消于1920年后。故按时间顺序为③②①④。答案:B10.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解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答案:D能力提高11.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①中国传统的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造成了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多舛②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③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是不以中国人的好恶为转移的④新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铁路作为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中国也应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A12.“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摘自《大公报》1907年2月3日。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最能说明()A.新政在礼仪方面的某些变革有效改变了社会风气B.封建官员提倡新政只是做样子,内心无意推行C.巡警为公职人员,仍需务必遵守公务礼仪规范要求D.新政虽促进社会革新,但观念的变革是渐进的解析:材料主要讲述某些巡警仍要采用旧式礼仪打招呼,可以看出礼仪方面的某些变革并未能有效改变社会风气,故A项错误;封建官员提倡新政只是做样子,内心无意推行,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巡警为公职人员,但是仍然做原来的礼仪动作,说明了观念的改变比较慢,故C项错误;新政虽促进社会革新,但观念的变革是渐进的,故D项正确。答案:D1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材料解读能力。注意材料提供的信息“洋楼”“洋轿”“洋灯”“洋锅”“莫不以洋为尚”等,可知①②符合题意;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依据所学,近代民众生活方式转变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等大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变化,所以④错在“根本”二字。答案:B14.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无人开设木行,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什的;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中心。材料最能说明()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解析:材料主要分析了津浦铁路修建前后蚌埠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交通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A选项完整体现了材料的中心。答案:A1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故此题应该选择D。答案:D合作探究16.探究一:材料: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问题:请说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生活现象是什么?探究二:材料:“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摘自新华网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探究三:材料:“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道路建设里程成倍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国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总里程仅次于美国的公路大国。但是,城市中的交通堵塞状况却愈加严重。有关全国各大中城市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交通堵塞有百害,而无一利。问题:请就你身边的城市进行交通顺畅与堵塞的情况调查,并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献计献策。答案:探究一:生活景象: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探究二:原因: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了交通工具的革新。探究三: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段进行统计研究。计策:如:①制定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有一个前瞻的考量,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方式,要建设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的轨道交通(高架轻轨、地铁)等。②地面、地下、空中的路轨设计,发展立体交通,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③发展城市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