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内容。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一、北魏统一北方1.建国统一(1)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社会状况(1)落后: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落后。(2)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3)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3.主观努力冯太后和孝文帝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深度点拨]孝文帝改革的前提、必要性和可能性①前提:北魏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②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③可能性: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图解示意]北魏的崛起与统一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与三长制措施前提或原因内容作用均田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政府直接掌握了农户和地方政权,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2)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3)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1)原因①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需要。②平城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对北魏构成威胁。(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4)意义: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语,改行汉制。[课中思考]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提示】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图解示意]用图示法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政治方面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深度点拨]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待孝文帝改革①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③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探究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解读史料一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魏书·食货志》“又不熟”指农业歉收,所以导致“路有行馑”。史料二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立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了北魏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人民起义使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史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史料表明孝文帝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史料应用】(1)从史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提示】北魏建立之初,农业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苦。(2)史料二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提示】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3)根据史料三,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的关系。【提示】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探究点二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解读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史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族融合加快。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为全国再次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4)启示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特点。[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3.移风易俗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规范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上、移风易俗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又有……还有……”等信息概括。第(3)问,从对当时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题干的大意是,每次战争时,鲜卑贵族都强迫他族人民冲锋在前。这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答案】B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交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均田制的概念。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由此排除A、C两项。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但限制买卖,由此排除B项。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答案为D项。【答案】D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解析】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A项不是封建化措施;B项是汉化措施;C项不是具体的汉化措施,只是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对鲜卑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D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答案】D4.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扬场图”和“耕牛图”反映了农业方面的生活场景,这说明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鲜卑族原来以游牧为主,原来生产方式农耕化,这是与中原汉族人民经济交流的结果,故④表述也正确。答案选C项。【答案】C5.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从后人对其评价的角度考查。第(1)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注意对材料的正确解读。第(2)问先判断材料观点,后对其进行评价,注意全面性与客观性。【答案】(1)中心内容:推广汉话(汉化政策)。策略:按年龄逐步推行;严格惩罚故意违反者。(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理解:该观点是片面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