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张居正改革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影响。1.重点: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2.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一、时代的呼唤1.内外交困(1)外部: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2)内部①财政危机: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②阶级矛盾:明政府的催征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2.开始改革明神宗继位后,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0第一个方框内的内容,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提示】朱东润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少年得志也许会使人恃才孤傲。但因人而宜,多一些磨难和挫折也许会练就一个人坚忍不拔的性格,也许会因此错过一些机遇。他们的看法都属于事后估计,改变不了历史。[图解示意]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二、改革的措施改革领域核心措施内涵作用政治领域尊主权,以法理政以皇帝名义严明法纪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改革铺平了创设颁行考成法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道路军事领域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促进蒙汉经济发展;节省大量军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内修守备注意选将,积极练兵,加固长城经济领域(侧重税法)清丈田地清查天下田亩增加了政府税收;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推行一条鞭法①田赋、杂税、力役统一按田亩核算②以银代役,计亩征银[课中思考](1)请思考,张居正实现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和平交往的秘诀是什么?【提示】“外示羁縻,内修守备”。(2)请思考生齿、守备、田野、商贾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示】简而言之,生齿即人口和牲畜,守备即边防守卫,田野即耕地,商贾即商业贸易。它们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明政府边防守备的加固和汉蒙关系的改善,为边疆人民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促使人口和牲畜繁衍生息,农耕区域扩大及双方贸易畅通和活跃,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状况。(3)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提示】在一条鞭法之前已清丈田地,卓有成效。白银已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张居正先试行,后向全国推广。既策略,又坚决,考成法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的办事效率和对地方的控制,因此改革得以实现。(4)请思考,为什么一条鞭法发挥了如此神奇的作用?【提示】因为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三、身后毁誉1.失败1582年,张居正去世,保守派群起反扑,明神宗下诏削夺了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变法的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2.失败原因(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张居正的劝教约束早怀不满。(2)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以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3)张居正策略失当,结怨太多。3.恢复名誉明末天启、崇祯朝统治濒临瓦解之际,朝廷为张居正平反昭雪,重新恢复名誉。[深度点拨]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探究点一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史料解读史料一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傅维鳞《明书》史料表明张居正改革使吏治清明。史料二“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明穆宗实录》史料表明富商大贾经济观念的转变。【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现象: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原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颁行考成法。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2)史料二反映出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变化:由兼并土地到投资商业。原因:一条鞭法按亩征税。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1)进步性①政治上:整顿了吏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②经济上: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以银代役和农民负担的减轻,使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赋役征银的实施,促进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③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汉蒙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局限性①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②张居正改革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做一些修补和改良,改变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探究点二张居正改革成效显著的原因史料解读史料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史·张居正传》史料中的第一句话是对张居正的高度评价;第二句话说明了改革的良好社会秩序;第三句话是对改革的认可。史料二可以这样说,改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在主观上具有把新政引向胜利的忠诚和能耐。16世纪后期的社会环境给他提供了充分活动的舞台,使他主导了王朝败落时期重又复苏的新局面。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刘志琴《末世英雄的悲歌——记改革者张居正》史料从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认识到张居正改革的良好社会影响。【史料应用】(1)结合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分析《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否客观。【提示】这一评价是中肯的。①整顿吏治,颁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政令畅通。②实施边防新政,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改善了汉蒙关系,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史料中归纳了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一是张居正的个人因素,二是时代的呼唤。张居正改革成效显著的原因(1)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减少了改革阻力。(2)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提出考成法,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再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3)明神宗时,张居正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有效地利用了皇权这把宝剑来清除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进行。(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一条鞭法是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的标志,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2.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3.张居正改革适应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的历程是曲折的。张居正身后毁誉,是历史的悲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材料二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过错)掩其大节。——《张文忠公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规范解答】第(1)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读懂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整顿吏治为张居正推行改革提供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为其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答案】(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2)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1.张居正为了使改革能顺利推行,首先进行了吏治改革,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根本着眼点是()A.尊主权B.课吏职C.信赏罚D.一号令【解析】在封建专制皇权的政体下,要想做到“一号令”,就必须打出皇帝的旗号,借助皇权的威力,以此来整顿吏治。【答案】A2.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答案】D3.以下对于明朝改用银两收税的评论,正确的有()①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改用银两收税并不能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答案】A4.右图是根据明代时期名臣张居正的历史事实改编的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在剧中张居正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是因为()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没起到应有的作用C.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张居正的去世【解析】张居正变法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于今受其赐。——魏源《圣武记》(1)材料一中的明宪宗处于明朝什么时期?综合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主要是当时什么政策的结果?其中,这一政策内在的关系如何?【解析】第(1)问材料表明了明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第(2)问结合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答案】(1)明朝中期。反映了明朝政治的腐朽和社会隐藏着由盛转衰的危机。(2)“外示羁縻,内修守备”。“内修守备”为“外示羁縻”提供了坚固的后方及基础;“外示羁縻”又为“内修守备”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