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以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为时空线索,归纳辛亥革命的整体时空特征。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通过认识中华民国的性质及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多元史观把握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知识点一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1.组织准备(1)建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2)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思想准备:孙中山把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3.军事准备: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起义,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知识点二武昌起义1.条件(1)武昌地区革命力量迅速发展,革命思想深入人心。(2)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中积极发展革命力量。2.概况(1)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2)经过一夜战斗,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3)12日,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所控制。3.影响: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短短一个月内,湖北、湖南等13个省以及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概念阐释]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知识点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时间:1912年春。(2)内容①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信仰等自由,享有选举、被选举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3)意义:体现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对亚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混易错]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一“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①②③处信息表明了中华民族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的归属。[思考]史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特点。史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④处信息体现了中华民国国务员的职能,反映出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思考]由史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特点: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及作用1.主要原则(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2.作用(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的尊重和实践。(3)国务员对总统的牵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辛亥革命的影响史料一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解读]史料概括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意义。把握“第一枪”“第一步”“第一回”前面的提示语,以此作为切入点。[思考]根据史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提示:“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等。史料二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解读]史料以全新的视角评价辛亥革命。抓住每一句话的核心,“怎么来的”“同时”“还要研究”等。[思考]根据史料二思考,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又提供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提示:视角:短时段的革命史视角。新视角: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运用不同史观评价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先行者。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焕然一新。[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2.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汇,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4.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A[由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的史实,它推翻的是清政府。]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指()A.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奋斗目标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开始形成C.开始以武力反抗清王朝的统治D.主张建立共和国A[同盟会成立以后,形成了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都集合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明确了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3.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爆发有民族意识因素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D[根据“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汉族士兵……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可得知,武昌起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谣言而起,因此带有一定偶然性,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中并没有涉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因素,故排除A项;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更多的是体现于清末的“预备立宪”这一事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谣言并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没有谣言武昌起义也会爆发,故排除C项.]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A.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C.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三权分立成为共识B[材料反映临时政府的旗帜采用了革命阵营中不同派别的旗帜,一方面说明了革命阵营中存在一定的分歧,从一方面也说明革命阵营也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的问题,只涉及不同党派,故排除A项;不同形式的旗帜的采用并不能反映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思想,故排除D项。]5.1912年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当时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A.宣布主权在民B.规定国民权利C.实行三权分立D.实行责任内阁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模仿西方政治体制,南京临时政府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故D项正确。]6.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A.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C.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们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材料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是如何理解的?(2)材料二中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这种“历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3)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具体包括哪些有利条件?[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一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结果进行作答。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第(2)问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即可作答。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3)问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及意义作答。经济上: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大提高,资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