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练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解析:结合1978年7月正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活动背景下,打破个人崇拜,解放思想是当时的当务之急,因此刊登毛泽东的这份讲话意在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答案:B2.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土地改革B.实施“一五”计划C.农业合作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积极性低的写照,改变这一状态的措施是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正确。答案:D3.(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研究经济特区的著作都有专门的一章或一节探讨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的申报书上,不但有邓小平的签字,还有十二位副总理的画圈。这种现象说明,当时()A.特区推行外向型经济战略B.新旧体制与观念激烈交锋C.行政审批程序严格且繁琐D.“两个凡是”仍占主导地位解析:材料时间设定在了改革开放初期,内容讨论姓“资”、姓“社”的问题,合资企业申报要中央最高层签字。说明此时人们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存在新旧体制和观念的交锋碰撞,因此B项正确;A、C两项不能体现此主旨;D项是在1978年之前,因而错误。答案:B4.(2018·全国卷Ⅲ)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材料表明1988年与1982年相比,乡镇企业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数量减少,而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这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城乡一体化,且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材料中所反映的乡镇企业行业分布,无法体现整体工业结构,D项错误。答案:A5.下表是《1952~1986年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消费》(以时价元计),由此可推知()年份农村的消费非农村的消费19526214819577920519651002371978132313198017346419822125001986352625A.新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发展B.国家对农村的投资远少于城市C.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解析:材料只是反映了农村消费与非农村消费的变化情况,从中得不到经济持续发展,和对农村投资少的信息,A、B两项错误;从农村消费和非农村消费的对比比率来看,农村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城市,这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城乡差别相对缩小,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6.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允许返城的知青和工人开办“个体企业”但又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说明当时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但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有所突破,公有制仍占主体地位,A、B两项错误,D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答案:D7.在浙江省温州市,1985年全市登记发证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3万,家庭作坊遍布全区。温州成为这一时期我国个体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城市。温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闽东南经济开放区的设置解析: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推动了温州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主要在农村进行,对温州市影响不大,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温州在浙江,不属于闽东南经济开放区,排除D项。答案:A8.(2018·宁夏银川高三一模)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以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为团长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赠给客人,这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大轰动。此举实则体现了()A.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B.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C.两极格局解体推动中美交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材料的关键是邓小平会见“证券交易所代表团”“股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因此A项错误;C、D两项也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定。答案:B9.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解析:材料表明从1992年开始,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计划的影响减少,这说明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A项正确;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在20世纪末,B项错误;21世纪初,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D两项错误。答案:A10.(2018·新疆高三二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A.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B.弱化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C.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D.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所有权有偿转让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这说明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这种新联合组织的出现,恰恰在现有政策下,弥补了原有土地制度的不足,因此A项正确。答案:A11.(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下面柱状图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南方谈话促使中国市场经济起步B.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市场经济成分C.市场经济建立是改革深化的成果D.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生了质变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已经有了市场经济成分,故A、B两项错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不断上升,尤其在1992年以后上升幅度加大,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答案:C12.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①摸着石头过河②不是一帆风顺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C.①②③都正确D.①②③都不正确解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不断尝试,表明中共“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精神,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但最后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①②③都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2019·成都七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第五次:清朝咸丰(1850~1861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12分)(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4分)答案:(1)原因: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2)原因:1978~1983年:人口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1987年后: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向落后地区到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产品名称单位按人口平均产量各国为我国倍数中国苏联美国英国苏联美国英国原煤千克83.0761.03498.04938.09.242.159.5生铁千克1.784.4244.5165.949.6143.897.6钢千克0.995.3376.3255.2105.9418.1283.6——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材料三:共产主义政权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2)据材料二,概括1953~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说明图中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10分)(3)结合你对中国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