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国家给予这些地区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但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前提是坚持中央的领导,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故选C项。答案:C2.(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C.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被逐渐认同解析:“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理念,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体现出市场理念被民众逐渐接受,D项正确;领导人决策不会决定社会意识,A项错误;此时“左”倾错误思想已经不再占据主流,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D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A.设立经济特区B.设置特别行政区C.成立自由贸易区D.开辟经济开放区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知,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开辟经济开放区,D项正确。答案:D4.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发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D.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解析: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围扩大,说明是要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应该是经济特区的设立;B项浦东的开发是在1992年;C项是经济特区的设立。答案:D5.“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同时,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区域”是()A.特别行政区B.民族自治区C.沿海经济开放区D.浦东新区解析:由材料中“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来兴办新企业,改造老企业,优化经济结构可判断该“区域”应是沿海经济开放区,C项正确。答案:C6.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A项错误,排除;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故B项错误;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规、文件,意在规范和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吸引外资,故本题选C项;材料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7.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引进外资无关,A项错误;经济特区最早设立是在1980年,B项错误;1984年我国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C项符合题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D项错误。答案:C8.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①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②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③保障了中国的经济安全④促使中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竞争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入世使中国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民族经济也面临更大的压力,③错误,排除即可。故选D项。答案:D9.清政府开辟通商口岸与当今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主要的区别是()A.外商在中国享有的权利B.关税税率C.开放的区域D.国家行使主权情况解析:清政府开辟通商口岸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一种屈辱的开放,而新中国建立经济特区是在主权独立的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这是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故选D项。答案:D10.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柱状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基础地位的下降B.人口增长速度放缓C.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D.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解析: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可知,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有所波动,第三产业逐步上升,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科技进步,以服务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经济形式取得了较大发展。故选C项。答案:C11.2009年,中国多家商会在美国媒体投放了一则视频广告,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家用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整合法国风尚”……。这一现象表明()A.我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我国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革C.我国政府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我国企业主动去适应经济全球化解析:中国商会在美国做广告,并宣传与外国元素的结合,这是中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表现,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答案:D12.(2019·福建上杭一中期中)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已经连成一片。京津冀却只有北京和天津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并没有连成一片。从这一角度看,雄安新区的成立()A.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B.改变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C.有利于京城资源的高效配置D.使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解析: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没有连成一片,雄安新区的设立从地理位置上看,把南北经济连成一体,A项正确;经济格局依然没有改变,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中心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经济发展信息,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摘自《清实录》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地改变了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三: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理念。——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的“世界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一世界观对战争的影响。(4分)(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对外部世界的作法有什么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变化轨迹。(4分)答案:(1)世界观:以天朝上国自居。影响:造成战前中国盲目自大,不了解敌情,成为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2)变化: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原因:近代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开眼看世界,对西方了解的深入。(3)区别:主动开放,积极融入世界。措施: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地区内交流合作;发展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上合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4)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从被动开放到积极主动开放。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曾被恩格斯誉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有“百载商埠”的美誉,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1981年设立的汕头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有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40多万人,是全国著名侨乡。——摘编自《汕头辉煌30年之特区风采》材料二:汕头虽然位于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连接点,坐拥李嘉诚等诸多海内外潮汕籍企业家优势,但30多年的发展,汕头却一直颇受“特区不特”的困扰。汕头的经济总量指标毫无优势可言,人均GDP不到全省一半,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快。——摘编自《汕头谋划摆脱“特区不特”困境》材料三:汕头要再创特区新优势,必须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尤其是加快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形成华侨资本集聚区,构建全球华侨资产管理中心。还要在原来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方案基础上,申报建设自由贸易区,并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区,构建与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开发新格局。确保厦深铁路汕头段年底通车,打通、接通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通道;加快广梅汕高速铁路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汕湛、潮惠、揭惠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广澳港区防波堤和5万吨级、10万吨级码头。促进产业园扩容增效,争取更多园区申报、列入省级国家级园区,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振兴发展的“核心引擎”。要重新调整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明确主导产业;统筹建设、整合建设新产业园区,集中成片、集约发展;培育壮大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汕头提出,要守住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要协调、平衡好涉及民众的利益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住青山绿水,提高环保门槛,环评不过关的项目一律不上。——摘编自《汕头谋划摆脱“特区不特”困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汕头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港口之一的事件。1981年汕头被国家定为首批经济特区的条件有哪些?(1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汕头“特区不特”的含义。(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汕头谋划摆脱“特区不特”困境的核心措施。(8分)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规定。条件:近代开放较早;是我国东南地区的商业中心;著名侨乡,与港、澳、台及海外联系较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2)含义: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均落后于其他经济特区,没有起到经济特区对整个广东经济的拉动作用。(3)核心措施: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建设、扭转交通落后局面、促进产业园扩容增效、保持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