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题时空线索串联][自我填充]A.十一届三中全会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主题发展历程纵览]一、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理解1.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2.经济体制改革总述(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新时期,其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首先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推广的。(2)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实施过程:安徽、四川两省首先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4)形式:一是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5)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形式。因为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只能适应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促进作用有限。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也必将随之变化,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发展,大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大农业)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内容①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②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宏观调控为主的管理体制。(3)成效: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即时演练]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解析】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本题选A项。【答案】A二、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时演练]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此题根据“1984年”和“厂长经理呼吁‘松绑’”的信息容易确定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