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教案(含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及意义。知识点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时间:1949年年底。(2)内容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主要措施(1)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类学校的学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系统。(2)1957年明确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3)除兴建一批小学、中学、大学等正规学校外,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扫盲班、培训班等,收到了显著效果。3.教育成就(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2)高考制度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2.影响(1)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各业人才奇缺。(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知识点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3)党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⑤1999年,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成就(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②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高速发展。(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③实施“2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④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挫折;新时期蓬勃发展。四项决策: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图解历史]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关系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史料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胡锦涛[解读]材料中心句是第一句;注意末句关键词“为”,理解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思考]上述史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意义?【提示】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意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开发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的崛起和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跃居世界前列。(2)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①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②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期的教育成就(1)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3)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逐步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5)2006年,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C[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排除B项;办教育不是根本目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才是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2.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C[根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项错误;吸收苏联经验不等于照搬苏联经验,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的中国教育强调意识形态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教育脱离生产实际,D项错误。]3.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不包括()A.改造旧教育,确立新型教育制度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C.对高等学校的院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D.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D[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符合1965年之前的教育情况,排除。]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C.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C[从材料中的“毛(泽东)后”“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看出应该是恢复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了,1977年在邓小平的努力下得到恢复,故C项正确;A项是毛泽东时期建立的,排除;B、D两项与“选拔人才”无直接关联,排除。]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背B[1977-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最高为72.3%,并未实现全民普及,故A项错误;从1977年至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从4.8%增长到72.3%,说明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高考录取率的提升,是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6.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②颁布义务教育法③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是在1965年,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类别或者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本土文学农业、工业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篇数151394材料二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本土文学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所占比重得出。第二小问,即是归纳1949—1958年间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第(2)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关键信息“走近经济”“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即是归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使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