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故选A项。2.(2019·宁夏石嘴山平罗中学一模)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体现了国家引导经济的意图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但国家干预商业活动,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反映出国家引导经济的意图,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B、C两项,排除;历史证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基本国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错误。3.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为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美国经济大危机需要输出过剩资本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C.苏俄进行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探索D.新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答案】C【解析】美国的经济大危机是在1929年至1933年,这显然与材料涉及的时间段不相符,故A项错误;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二五”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调整的是企业的经营方式而非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4.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实物配给制和余量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A、C两项;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的剩余粮食,故B项正确;苏联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且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D项错误。5.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千米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事情。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故选C项。6.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联,许多州提出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这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A.成为工业化的基础B.具有强制与暴力的色彩C.出现浮夸风D.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据材料“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可以得出苏联农业集体化具有强制与暴力的色彩,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7.在1932年,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斯大林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建成的。上述现象说明()A.资本主义国家向往计划经济B.苏联和罗斯福政府关系友好C.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先导D.苏联适时把握历史发展机遇【答案】D【解析】1932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美国工程师和专家去苏联工作,体现苏联抓住了美国经济危机的机遇,为本国建设引进美国技术力量,故D项正确;美国工程师和专家去苏联工作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向往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苏联和罗斯福政府关系友好,故B项错误;虽然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先导,故C项错误。8.(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考冲刺)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工业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消费品的投资则增加3.6倍,农业的投资增加50%,农业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C.尝试调整农、轻、重发展失衡问题D.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在“二五”计划决议中规定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力图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衡的国民经济结构,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苏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但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材料三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以上材料均为列宁的观点(1)指出材料一针对的具体政策,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2)根据材料三指出苏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概括变化后的中心措施。【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战时需要;向社会主义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2)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