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X―→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开垦增多土地逐渐私有化“公田不治”现象增多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选A。根据所学,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本题X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2.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也自诩为管仲,可见其才能的高超。经过鲍叔牙的推荐,他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开始了振兴齐国的壮举。这些壮举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解析:选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在战国时期的变法中。3.2006年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选A。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最早征收的农业税。4.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解析:选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的移风易俗和汉化,但这不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故B项错误;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谈不上社会的转型,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该历史事件可能记载于()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解析:选D。材料中所述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史记》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作,记载商鞅变法相关内容应为《史记·商君列传》,而不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因此会记录该事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属于文学作品,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多篇,又称《诗三百》,不会记录该事件。6.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首先进行的是()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选A。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推行了均田制,故A项符合题意。7.《魏书·良吏传序》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的措施。所以选A。8.“(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人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选A。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9.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解析:选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有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如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孝文帝改革迁都和废除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1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范仲淹针对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主持了“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1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解析:选B。青苗法保护农民在春耕、夏种、秋播时的利益,农田水利法是保护农业,方田均税法是打击地主,均输法保护商品畅通无阻。故选B项。12.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A.因材施教B.军事教育C.经世致用D.理财为先解析:选C。王安石在讲学时依据国家现实情况,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因此本题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3.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的信息可知,元初统治者把汉人居住区皆变成牧地,取消农业生产,从“不得不”可判断元初统治者的做法不可取,执行不下去了,所以改为“重视农桑”,故从本质上就是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所以选D项。14.有关张居正的改革,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不过因势而行之。”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趋势B.无地少地的贫民希望“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建立公平公正的平等社会C.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D.有利于保护豪强地主利益解析:选A。材料中说张居正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15.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综合对比可知,三次变法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人,其生民也狭厄(生性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忸(因袭)之以庆赏,鰌(钳制)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使以功赏相长。——荀况《荀子·议兵》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把普通老百姓用军事组织形式编制起来,平时组织生产,一旦战争爆发就随时随地地征发。——雷依群《秦军法论述》材料三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按一定标准挑选):衣三属(层)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背)二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合格的武卒)则复其户(免除徭役),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其特权不能剥夺)……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司马光《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兵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3分)(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分析“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的原因。(7分)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得而后功之,使以功赏相长”“令民为什伍”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归纳。(2)魏国方面的原因可从魏国士兵永享特权、国家税收减少等方面分析;秦国方面的原因可从军队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什伍组织、奖励耕织等方面分析。答案(1)内容:奖励军功,建立什伍组织。特点:赏罚分明;兵民(农)合一。(2)原因:魏国方面,经严格挑选合格的魏国士兵,永享特权,无法维持战斗力的常盛,国家税收减少,军队的物资保障削弱。秦国方面,严格的军队纪律和奖惩制度使秦军战斗力大大提高;什伍组织的推行使秦国兵源得到保证;奖励耕织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元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时)改为陆氏。——《苏氏演义》(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4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孝文帝认为入主中原需讲汉话;根据材料信息“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可知,孝文帝认为如果不讲汉话,人们的生活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陆法言的生平事迹及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写了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有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王安石变法后)既而储积如丘山,屋尽溢不能容,又别命置库增广之……迄元丰间,年谷屡登,积粟塞上,盖数千万名,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余财羡泽,至今蒙利。——(北宋)陆佃《神宗皇帝实录叙论》(1)据材料一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什么。从材料看,他认为变法招致“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4分)(2)有人依据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解读。请简要写出这两种解读,并指出这两种解读各自成立的理由。(6分)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膏泽斯民”等信息解答;第二小问可根据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的理解概括。(2)首先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概括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然后依据王安石变法的有关措施及其作用进行论证。答案(1)初衷: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兴利除弊,为国家理财,富国强民。原因:部分士大夫苟且偷安、碌碌无为,不关心国事,与小人同流合污。(2)解读一:王安石变法富有成效,使国家财富大量增加。理由: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和国家的收入;在商业和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开支。解读二:王安石变法借理财之名,大肆敛财。理由:王安石变法中征收的“青苗钱”“免役钱”等对百姓来讲是不小的负担;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