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出现。故选A项。3.(2019·衡水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D。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选D项。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选A。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5.(2019·重庆万州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承认了土地私有,不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所以排除④。“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故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6.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课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A.吴起变法B.李悝变法C.管仲改革D.商鞅变法解析:选B。由图片中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可以判断出这反映的是李悝变法,故答案为B项。7.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选A。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8.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__①__,魏之富也得__②__,秦之强也得__③__,……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解析: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9.下图是商鞅进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解析:选D。秦孝公痛感于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发愤图强,决心进行变法。主张法治和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最能适应其需要,因此,D项符合题意。10.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逐步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解析:选C。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末年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A、B、D三项均不涉及社会制度变革,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1.(2019·泉州五中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材料二“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现象的原因。(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3)材料二中第二则材料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4)材料二中的三次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解析:(1)对“五世而斩”的解释,联系春秋时代的特征分析作答即可。(2)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4)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1)春秋时期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2)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3)“平籴法”。(4)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材料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和孟子的用人标准。(2)上述用人标准的提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根源。解析:第(1)问,结合关键信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和“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分析回答。第(2)问,结合第(1)问用人标准的变化分析回答。第(3)问结合墨子和孟子所处的时代进行回答。答案:(1)墨子:选举贤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及其任免。孟子: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2)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选贤任能成为时代的要求。(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自耕农要求进行上层建筑的变革。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本课测评(教材P21)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2)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提示(1)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贵族权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二、学习延伸(教材P21)探究活动在查考历史文献与今人研究著作基础上,制作战国各国变法情况简表,标明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作用影响等要素。提示国名主持者大致时间变法内容作用影响魏国李悝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楚国吴起公元前4世纪初限制贵族权力、整顿吏治、改良社会风气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赵国赵列侯公元前408-前387年选拔贤能者做官,“节财俭用”封建政权得以巩固韩国申不害公元前335年“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诸侯不来侵伐齐国邹忌公元前347年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成为东方诸侯的霸主燕国乐毅公元前311-前279年“与百姓同甘苦”使燕国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