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3)政治上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5)文化上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深度点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在崩溃,封建制在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9“学思之窗”,思考: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提示(1)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2)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时期国别主持者内容目的性质春秋齐管仲(1)发展农工商业(2)整顿和发展军备(3)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富国强兵奴隶主阶级改革鲁“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魏李悝(1)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2)推行“平籴法”(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地主阶级改革楚吴起(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2)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3)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4)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深度点拨]春秋时期各国改革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而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改革的机遇与挑战1.改革的必要性(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总体上落后于中原各国。(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得到认同。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2)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扼制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3)主观原因①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②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深度点拨]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3.商鞅辅助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史料一史料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③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①②体现生产力的发展。③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提示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2)结合史料二,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提示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史料一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①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②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③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史料二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④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⑤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①体现了李悝的用人标准。②说明李悝主张政府鼓励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③指李悝根据市场供求调控粮价,其目的在于稳定小农经济。④⑤说明吴起变法侧重于政治改革,打击国内保守势力。(1)根据史料一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提示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2)根据史料二,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评之。提示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提示共同作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时代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3)方向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经济上(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2)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4)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掌握政权。3.思想上: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出现。故选A项。3.(2019·衡水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D。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选D项。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选A。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5.(2019·重庆万州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承认了土地私有,不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所以排除④。“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故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6.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课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A.吴起变法B.李悝变法C.管仲改革D.商鞅变法解析:选B。由图片中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可以判断出这反映的是李悝变法,故答案为B项。7.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选A。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