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岳麓版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识记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理解“天策上将”的含义;识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正确认识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影响。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借鉴意义,正确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现象。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天策上将”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唐高祖加号“天策上将”,任尚书令。2.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特别提醒]“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1.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2.内容措施影响政治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官员科举发展了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特别提醒]贞观之治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其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开明统治(1)“存百姓”思想。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2)知人善任。对于制定和贯彻贞观新政、扩大统治基础、稳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3)兼听纳谏。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气氛。(4)重视“文治”。2.时代风貌: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执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他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的创新,造就出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贞观之治史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①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史料二(贞观年间)②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贞观政要》①画线信息表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②画线信息详细说明了贞治之治的表现。(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说明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提示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2)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著名的治世,根据史料一和史料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唐太宗。提示唐太宗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但这些德治未能贯穿始终,唐太宗在晚年,渐趋奢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实质(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贞观之治”的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②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③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④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3)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即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某些妥协。对唐太宗的全面认识史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①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史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②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用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史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③文治武功,千古罕有。①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认识到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画线信息说明李世民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③画线信息是对李世民的正面评价。(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广招人才;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戒奢勤俭;注重民族团结等。(2)史料二中李世民的变化有何影响?提示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3)史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史料简述理由。提示不全面。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穿始终。辩证评价唐太宗(1)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2)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1.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5.和平往来是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主流。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课中思考题(教材P24)请对照“贞观之治”的崭新气象,探究唐太宗一系列举措的影响。提示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后世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强化了中华文化圈,使中华民族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二、阅读与思考(教材P26)请思考:鲁迅曾把“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当做唐代豪迈宏放的象征,你认为有道理吗?提示有道理。唐朝前期,政治开明,国力强盛,威震四海,四夷来服,造就了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豪迈宏放的时代风貌。昭陵上这种大胆写实的作品风格,体现了唐朝时期开放、自信的时代风尚。三、自我测评(教材P26)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提示首先要理解材料本身所给的观点:大唐盛世的出现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个人的作用,唐太宗只是中等人才,作用有限。此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但也有偏颇之处,主要是对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肯定不够。应从“时会”(即时势造英雄)和“人力”(即个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两个方面去分析。“时会”方面:隋朝时期的经济发展、选官制度、民族融合、文化进步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隋朝在农民起义等合力反抗下顷刻分崩离析的教训,使唐朝统治者被迫采取让步政策。此外,统治者急需稳定统治秩序,所以被迫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人力”方面:唐太宗重用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发展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监督考察百官,注重提高工作效率;依法惩治官员腐败。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