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空观念]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1.结合“开国大典”的相关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核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意义“三座大山”(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政权的巩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1.土地改革实质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过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意义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稳定物价(1)原因: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2)措施①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3)结果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邱少云等英雄;《谁是最可爱的人》(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2)过程①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②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4)影响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2.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1954年4月。(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4.参加亚非会议(1)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时间:1953年,中共提出。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全行业公私合营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3)实施“一五”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1953—1957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1)召开一届全国人大①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3.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157“思考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2.阅读教材P159“学思之窗”: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各国应该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3.阅读教材P160“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示:(1)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2)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3)通过集体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掘教材·读一读1.观察图片“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155)信息解读: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观察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P156)信息解读: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3.观察图片“分到土地的农民”(P157)信息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图示反映了农民分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4.观察图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P160)信息解读:1956年元旦后,北京市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月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在20多万民众的欢呼声中,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登上天安门城楼,代表北京工商界向毛泽东主席献上北京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探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史论要点1.奠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通过了国名、国歌、国旗等,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3)选举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点训练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A.创建新中国B.实现祖国统一C.进行土地改革D.恢复国民经济解析由“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可知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创建新中国。因此,答案为A。答案A2.下图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黄炎培《天安门歌》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析观察题干图片“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可知,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新中国的成立。答案C探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政权的主要举措史论要点1.对内(1)政治①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武装残余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②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巩固新生政权。(2)经济①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②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③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市场秩序。2.对外:在成功完成繁重的土地改革、经济恢复任务的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为国内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点训练1.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对旧乡村的改造,彻底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央人民政府()A.推行土地改革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掀起“大跃进”运动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1950年,为满足当时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其他三项均不涉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此答案为A。答案A2.“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A.美军B.日军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解析依据题文材料的“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因此,题文材料的“敌人”是指美军。故答案选择A。答案A探究三(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素养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开展史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