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2018·广东学考)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B.共产主义C.三民主义D.新民主主义解析:选D。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2018·海南会考)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A.1949年B.1954年C.1982年D.1999年解析:选B。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3.(2018·北京学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一国两制”方针④普遍推行村民自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A。抓住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一国两制”方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是在20世纪90年代。4.(2017·江苏学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此文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此宪法诞生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故选C项。5.(2019·洛阳高一期末)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解析:选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是建立在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上的,故A项错误;依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民族的平等、团结,各民族保持自己的特性,不会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故B项错误;祖国的统一大业至今仍未完成,故C项错误;据材料“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民族团结,故D项正确。6.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解析:选A。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思之窗(教材P96)(1)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提示(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是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农掌握政权的重要性,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论。(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体现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本课测评(教材P9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经验,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政治体制。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三、学习延伸(教材P97)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探索,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提示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靠资产阶级无法走上真正的民主政治之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