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的近代改革优化提升学案 岳麓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6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略)单元优化提升一、对近代化道路多样性的三点认识1.近代化的主体内容:近代化主要指资产阶级化(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即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即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即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理性等。2.近代化方式(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法国、美国等。(2)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3)通过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1)不同道路之间无优劣正误之分。(2)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的因素是本国国情,国情不一样,选择的道路也必然不同。(3)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选择,和谐共存。[对应训练]1.实现“化吾国为欧洲帝国,化吾人为欧洲国民。换言之,要在亚洲边缘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欧洲式的帝国”愿望的是()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农奴制改革C.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D.清末仿行宪政解析:选A。明治维新是一场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俄国是欧洲国家,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埃及是非洲国家,且阿里改革并未“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欧洲式的帝国”,故C项错误;清政府仿行宪政本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没有推行欧化改革,故D项错误。二、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化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自国家近代化的发展。[对应训练]2.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解析:选B。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推动本国近代化的改革,而且根源都是西方工业革命影响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比较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1.社会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1)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改革派掌握国家政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2)中国: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3.国际环境(1)日本: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2)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4.措施的实施(1)日本: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地改革。(2)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对应训练]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维新变法时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C。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所述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③错误。故选C项。四、日本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异背景内外因的结合推动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西欧,在克里木战争中战败;国内出现新思潮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防止人民革命运动,增强国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侧重于农奴制改革,也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同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对应训练]4.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同之处有()①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②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解析:选A。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性质、结果、影响和特点分析,①②③都是两次改革的相同点。[真题练]1.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2)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2.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1)据“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服役期3年”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据材料信息“改建整个兵制”“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近代化、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等方面作答。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建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3.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方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1)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4.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解析(1)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等。(2)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并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原因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