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一、选择题1.1900年底,列宁等在国外创办了一份在工人中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在报头下印有一位俄国革命家的著名诗句:“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份报纸是()A.《新莱茵报》B.《火星报》C.《真理报》D.《曙光》解析:选B。时间是“1900年”,关键信息是“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为B。2.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C.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解析:选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从而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区别开来。3.列宁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起来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上述材料中的“一堵墙”被推倒是在()A.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B.二月革命中C.七月事件中D.十月革命中解析:选B。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可见要推翻的是沙皇的封建统治,正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统治。4.一个西方国家的出版物中写道:“在德国,有两个疯子,他们创造了一个幽灵,这个幽灵改变了世界的局势,荡涤着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这里提到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成为现实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C.第一国际D.十月革命解析:选D。题干中的“幽灵”是指马克思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成为现实。5.对于列宁的逝世,孙中山有过这样的评价:“你建立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从中国面临的现实出发,孙中山充分肯定列宁()A.取得反帝斗争胜利,建立民族独立国家B.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D.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解析:选A。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被压迫民族”。联系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可知孙中山是在充分肯定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6.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的是()A.《国家与革命》B.《四月提纲》C.《火星报》的创办D.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制定的党纲解析:选B。《四月提纲》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故本题选B项。7.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征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实行租让制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政府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即利用资产阶级的技术、资金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8.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解析:选B。从题干中的时间“1920年”及“全国电气化”可看出强调的是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9.Nepman(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苏俄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那么这一名词的出现是由于()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解析:选B。时间为20世纪初期,且允许雇佣劳动力,出现商品经济,可见是新经济政策下的表现。10.有人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列宁()①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的思想③提出俄国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思想④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B。解答本题可采取排除法。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果,因此答案为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材料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概述晚年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认识。(2)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为了达到“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的目标,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付出了哪些努力?(3)谈谈你对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理解。解析(1)可以从材料中概括提取;(2)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3)要注意题干的指向,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答案(1)认识:十月革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革命形势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2)努力:建立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党组织,公开出版《真理报》,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做好组织、理论准备,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并根据形势估计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深刻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思想;1917年俄历10月,列宁直接领导和指挥了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理解:列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国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定会改变!”材料二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又是怎么解决的?其政治影响是什么?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材料看出农民反对余粮征集制。(2)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解决: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政治影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