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2018·江苏学考)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这次“革命”()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B.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析:选A。由信息“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可知这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材料表明十月革命()A.走的是和平夺权道路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农民政权C.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D.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解析:选D。材料表明十月革命爆发于大城市彼得格勒,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之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项符合史实,A、B、C三项均错误。3.(2019·洛阳高一期末)“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上述材料应出自()A.《和平法令》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C.“四月提纲”D.《土地法令》解析:选C。十月革命胜利后通过《和平法令》,苏俄退出一战,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胜利后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组建苏维埃代表大会,故B项错误;据材料“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可知符合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权的特点,随后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故C项正确;依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后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开展土地革命,故D项错误。4.1917年11月6日,某次起义爆发。次日晨,除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等个别据点外,几乎整个首都都落入了起义者手中。这次起义是指()A.里昂工人起义B.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C.巴黎公社革命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解析:选D。由材料中“1917年11月6日”“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起义者”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故选D。5.(2016·贵州学考)有人说“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历史的引领者”。“历史的引领者”是指()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C.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解析:选D。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历史的引领者”,这是相对于西欧资本主义而言的,也就是指十月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故选D。6.(2018·贵州学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这次革命指()A.巴黎公社B.二月革命C.十月革命D.七月革命解析:选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思之窗(教材P90)结合课文和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苏维埃政权会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提示(1)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2)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解除了农民的战争之苦,《土地法令》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这都是维护工农群众利益的重要政策。二、本课测评(教材P91)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提示(1)客观条件: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主观条件:①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革命性强。②俄国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它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三、学习延伸(教材P91)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就是根据列宁的上述思想。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苏俄政治制度的特点。提示(1)二月革命前俄国仍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2)“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十月革命后,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3)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立法权,一些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进入苏维埃政权,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或监督权力的实施。因此,新生的苏俄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无产阶级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