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五)[学生用书P144(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张家口高二期末)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B.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解析:选C。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人并未完整地认识到这个世界,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选C项。2.(2019·亳州高二联考)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A.改革体制,中体西用B.兴利除弊,变革政体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魏源主张变革,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故选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A项错误;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涉及政体变革,B项错误;魏源并未提倡工商,D项错误。3.(2019·安阳高二期中)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解析:选C。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张之洞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政为要”,这体现其思想的与时俱进,故选C项。张之洞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完全一致”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不可能放弃西方自然科学,B项错误;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与材料中“1898年发表”不符,D项错误。4.(2019·肇庆高二期末)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C.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解析:选A。从材料“若学堂不读经书……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可以看出此章程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故选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改革已经开办新式学堂,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是戊戌变法的继续,C项错误;“专制烙印”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5.(2019·洛阳高二期中)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实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解析:选C。材料“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说明历史考证的严谨性,历史的真实需要多重证据证实,故选C项。6.(2019·湖北重点高中高二联考)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19世纪戊戌变法托古改制,二者共同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势力的顽固、强大C.新兴的思想诞生之初薄弱D.新兴经济、新兴阶层相对弱小解析:选D。解答此题注意分析“根本原因”,一般要从经济方面思考,即新兴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新兴的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故选D项。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在欧洲则是宗教神学居于统治地位,A项错误;统治势力顽固和强大是二者的相同点,但不是根本原因,B项错误;新思想在诞生之初比较薄弱是二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7.(2019·茂名高二检测)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袁世凯上台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尊孔之风甚嚣尘上,章太炎等首先站出来反对。针对孔教的争议()A.造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B.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对立C.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变革D.推动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解析:选C。根据材料“袁世凯上台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尊孔之风甚嚣尘上,章太炎等首先站出来反对”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孔教的争议掀起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故选C项。8.(2019·衡水高二月考)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解析:选D。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选D项。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A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C项错误。9.(2019·乐山高二期中)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同时期胡适也说治学应“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这说明()A.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B.新文化运动片面地批判传统C.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追求D.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解析:选C。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故选C项。仅徐志摩和胡适两人不能说明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学革命内容,D项错误。10.(2019·合肥高二检测)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解析:选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青年学生的民族民主意识极大增强,开始采取联合的方式去谋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故选C项。11.(2019·长沙高二期中)“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B.五四运动的爆发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北伐战争的发动解析:选C。在五四运动后期,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所展示出来的强大力量,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的主体仍然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当中,没有发动人民群众,A项错误;知识分子是通过五四运动前、后期变化发展的事实,认识到了题干中蕴含的道理,B项错误;北伐战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成立、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以后的事情,与题干不符,D项错误。12.(2019·海南七校联盟高二联考)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C.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故选C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是成为一个学术问题,B项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结合国情研究马克思主义,服务于中国,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郑州高二期中)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运动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迈入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病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思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政治之魔败”“法律之蹂躏”刺激着先进知识分子又进行了什么探索?(13分)解析:(1)第一小问“异于传统”,从近代工业、军事、教育等方面回答;“难于挣脱传统”立足封建制度回答;第二小问从经济、人才、近代化等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从传统文化、伦理、民族危机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思想、主张等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据时间回答。答案:(1)“异于传统”: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一批新式学堂。“难于挣脱传统”: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制度、文化)。说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观点: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原因: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厌恶共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索:新文化运动。14.(2019·淮北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四期间,当陈、胡高举“理性”大旗将国人从封建王国拉到“科学”“民主”家园中来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偏离“理性”精神而走向偏激一途,刚走出“中国文化中心”的困境,即又跌入“西方文化中心”的陷阱。“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和主张便是这种非“左”即右难题的直白。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向上的偏离。——摘编自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你是否认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12分)解析:第一小问“表态”可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第二小问理由,认同“偏离”,则理由必须放在特定时空之下,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激进派提出更为激进的利益要求;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全面否定儒家思想。如果选择了“不偏离”,则理由在于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等运动失败后,向西方学习的继续深化;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继续探索;加上新文化运动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是传统文人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体现。答案:角度一认同特定的时空条件导致新文化运动走向上出现“偏离”。从特定时空条件看,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以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封建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迫使资产阶级激进主义分子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