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适应□01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地位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02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03支配地位。3.含义(1)内容:□04治身(养生)、治国。(2)构成:“黄”是指□05黄帝的学说,“老”是指□06老子的学说。(3)主张:强调“□07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评价(1)促进汉初的社会稳定发展。(2)不适应强化□08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易混易错黄老之学不等于早期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是在早期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因为吸收了法、儒、墨、阴阳家等的不同思想,所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思考探究黄老之学在汉初到汉武帝之前的兴衰说明了什么?黄老之学的兴起和衰落说明了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要想具有立足之地,获得统治地位,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01稳定,经济发展。(2)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3)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了大一统思想。(4)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5)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不等于早期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2.特点:依据《□02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03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内容(1)□04大一统思想。强调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统一。(2)“□05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3)强调统治者施政应以□06德为主,以□07刑辅德。(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08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09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②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0主流地位。主题一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ZHUTI知识点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主张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占据了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当时()A.法家思想弊端暴露无遗B.儒家思想未能形成体系C.人心不古百姓怨声载道D.战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答案D解析材料中老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含义是统治者不要增加民众负担,让民众自行休养生息,以达到“治”。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背景可知,秦末农民战争之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急需休养生息,故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盛行,故选D项。A、B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法家学说D.墨家学说答案B解析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统治者采取黄老思想治理国家。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符合道家思想,故选B项。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其中体现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行为具有一定约束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使儒家学说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汉景帝时;B项中的“刚刚建立”不符合史实;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于东汉末年兴起,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