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卷(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古人认为“王”字三横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A.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B.在“皇帝”出现之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C.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D.神权对立于王权【解析】古代王权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皆与史实相符。【答案】D2.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解析】由题干中的“授土”“授民”,可以判断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故选B项。周天子是在实施分封,排除A项;C项错在“相似”;题干材料与“重视礼仪制度建设”无关,排除D项。【答案】B3.西周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而极力推行宗法制。对此,下列有关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B.小宗掌握主祭祖先的特权C.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权D.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制下大宗掌握主祭祖先的特权;宗法制确立了世卿世禄制度;分封制的核心是“授土”“授民”,故B、C、D三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答案】A4.“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该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B.战国时期七国仍不敢称王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D.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解析】春秋时期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性,周王对地方不具有绝对控制权,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七国已经称王,故B项错误;秦朝以前,从公元前841年信史时代开始,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国“绝不言礼与信”“绝不言王”“无其事(严祭祀,重聘享)”“无一言及之(宗姓氏族)”等信息,反映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故D项正确。【答案】D5.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禅让是在位执政者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并没有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了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血缘关系,所以不是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而不是血缘,因此也没有将“国”和“家”联结在一起,故D项错误。【答案】B6.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解析】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是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改革,不能体现“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故D项错误。【答案】C7.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解析】在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的,军权的实际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关,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军机处官员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8.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表述有误的是()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重要体现B.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C.杜绝了政治腐败和低效现象D.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稳固了统治基础【解析】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也不可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答案】C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除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解析】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采用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君权的威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0.《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D.设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解析】阅读材料可知荀子认为君主对官吏要“不可不略知”,即加强对官吏的监察,联系秦代官制,可知答案为D项。【答案】D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西周、秦朝、西汉B.战国、秦朝、西汉C.秦朝、西汉、三国D.秦朝、西汉、唐朝【解析】秦朝实行暴政,因此“有叛人”,但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吏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无叛吏”;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国”,但地方郡县受中央垂直控制,因此“无叛郡”;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州受到中央控制,因此“无叛州”,但藩镇将领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将”,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秦朝、西汉、唐朝,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置后,主管军事,中书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材料信息。【答案】B13.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与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无关。【答案】D14.唐长儒指出:“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表明科举制()A.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C.加强了思想的统一D.促进了政治的发展【解析】科举制加强了君主对地方人才选拔的控制,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世族之外的人才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故B项正确;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加强思想统一,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促进政治发展,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A.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B.地方实施“推恩令”C.实行三省六部制D.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解析】A、C两项是针对中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强调加强中央集权;B项是汉朝采取的措施;D项是北宋的措施,设转运使收回财权,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收回地方兵权,在中央组织禁军。【答案】D16.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A.立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设军机处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解析】从题干时间可以判断应为明朝时期;明废丞相,排除A项;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在清朝时期设置,排除B、D两项;明初废丞相后,由于事务繁杂,设殿阁大学士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C17.清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的积极作用。军机处人员精干,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文书,工作效率相对较高。【答案】C18.《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材料叙述了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它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19.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解析】材料中对英国使臣称呼的变化,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思维落后,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主权和领土很完整,故B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把使臣改为“贡使”,体现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传统“朝贡”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说明乾隆皇帝对外部世界缺乏深刻了解,故D项错误。【答案】C20.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解析】由材料中“竞争性的制度”“行政官员的水平”等,结合中国的科举制的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是C项。【答案】C21.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的设置,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表明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