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八)(建议用时:20分钟)[基础达标练]1.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士人群体的出现C.商品经济的发展D.城市市民群体的需要B[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绘画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追求的理想形式,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2.唐朝一位画家: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后世尊其为“画圣”。这位画家是()A.马远B.顾恺之C.吴道子D.张择端C[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吴带当风”和“画圣”。“吴带当风”是指吴道子人物画的风格特点,故选C项。]3.北宋时期之所以在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C.商品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C[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宋代之所以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这反映到绘画上就是风俗画的兴起,故选C项。]4.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配诗画作是()A.山水画,重视写实B.风俗画,刻画习俗C.文人画,重视写意D.人物画,形神俱备C[这首诗体现了徐渭的画作追求的是意境,即是文人画,故选C项。]5.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右图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年画作品,它反映出年画的选材主要来源于()A.文人意趣B.民间风情C.宫廷生活D.渔猎活动B[年画是民间画的一个种类,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故选B项。]6.绘画以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古老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绘画风格也不断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南宋偏安江南——山水画被讽刺为“残山剩水”B.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山水画兴起C.明清时代变革、社会动荡——画风雍容华贵D.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文化普及——民间风情画盛行C[雍容华贵是盛唐时期的画风,因此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能力提升练]7.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古不及近”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禁止佛教的传播B.传统的“写实”风格逐渐消失C.宋代画家逐渐注重内心情趣D.宋代画家的技艺大幅度提高C[宋代画家的画风简洁而富有诗意,具有深远的意境,与题干材料相符合的为C项。]8.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D[“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体现的是立法的基本准则,与材料阐述不相符,故A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体现的是墨家学派的人伦道德情操,与材料不相符,故B项错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体现的是唯心哲学家的哲学理念,与材料不相符,故C项错误;“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体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故D项正确。]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材料二……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宋的政治状况对宋文化的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使宋文化呈现出什么倾向?举两例说明。(3)分析材料三中两幅画的艺术特色,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文化的整体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解析:本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了宋文化的特点。前两则材料体现的是两宋文化的两种不同的特色,材料三两幅画实际上是这两种不同特色的直接反映。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材料归纳出特点,进而根据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归纳出原因。答案:(1)影响:使宋文化相对封闭,内敛,忧患气息浓厚。(2)倾向:世俗化。举例:宋词、话本、风俗画等(任举两例即可)。(3)《山径春行图》被称为“残山剩水”。原因:国家分裂,南宋偏安江南。《清明上河图》是民间风俗画的代表。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4)特点:内敛、忧患和世俗化并存。原因:两宋国家分裂、国力衰弱的政治状况和南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