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二)(限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B.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C.朝鲜爆发农民起义D.清政府出兵援助朝鲜A[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C项是导火线,B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日本借口。]2.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它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西方列强对待日本挑衅中国的态度是()A.支持B.观望C.反对D.合作B[漫画中有三个人物,高大的人代表中国,矮小的人是日本人装束代表日本,两人剑拔弩张,表明大战在即;躲在墙后面梯子上的则代表列强,是一副旁观者的形象,表明列强对即将到来的战争采取观望态度,B项符合题意。]3.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D[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贪生怕死,故D项正确。]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B[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当时已是一个近代化国家,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而在中国,这次战争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因此,得出结论的依据就是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B项符合题意。]5.“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B[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一事件中的民众先后开始围攻北京的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指义和团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历史事件的中心地区均不是北京,故排除;D项针对的是北洋军阀,排除。]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是洋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皆有各国洋兵驻扎。各宫陈设,盗抢一空。”这是对哪次战争的描述()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C[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紫禁城”“洋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洋兵驻扎”可判断出这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7.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D[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才会有上述情景的出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没有提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所以答案选D项。]8.下面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局面A[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倒入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A项。]9.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爆发的背景,即原因,分析时要从日本和中国两国国情进行分析;二是战争的过程,包括爆发时间、经过、结果等;三是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从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分析。[答案]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等地的“大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际,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从1894年7月起,中日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海域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等级过关练]10.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C[“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人民的意见不能上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故B项错误。“中国官民之势”“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故C项正确。当时清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11.面对《马关条约》的赔款,日本外交大臣直言:“在这笔赔款之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日元的收入……(以前日本)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一赔款对日本最有利的影响是()A.改变了日本财政拮据的现状B.有利于加速日本资本的积累C.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D.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由材料可知,“三亿五千万日元”是《马关条约》中中国给日本的赔款,这笔巨额赔款加速了日本的资本积累,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12.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B[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可以判断出是义和团运动,故本题选择B项;清政府并没有一直支持义和团运动,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13.“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D[由材料可知,“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抵抗意识。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代理人,故D项符合题意。]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材料二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改变?(3)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占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解析]第(1)问,从“1840年3月”分析“当前局势”,从“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分析理由。第(2)问,从“瓜分”二字入手,可知时间,然后判断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最后综合分析。第(3)问,“割台湾”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理由: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