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C[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2.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3.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契尔年科D.戈尔巴乔夫B[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契尔年科执政仅13个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C[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故选C项。]5.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C.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进程D.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A[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其他因素的催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选A项。]6.1990年戈尔巴乔夫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苏联民众产生这种反映的原因是()A.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B.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斗争C.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D.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D[材料主要是由于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不关注民众的生活问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而这也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机会,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民众的态度,与意识形态无关,故排除B项;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C项错误。][等级过关练]7.以下表格是1953-1964年间苏联的煤钢产量和工人平均月工资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时间钢产量煤产量工人平均月工资1953年3810万吨3.2亿吨70.2卢布1964年8500万吨5.5亿吨98.2卢布A.对“斯大林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D.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A[1953-1964年间是赫鲁晓夫改革期间,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C项错误;尽管D项表述正确,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绩,与农业无关,故排除D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故选A项。]8.有人把20世纪5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进行的改革称为试图“两步跨越鸿沟”,也有人把另一位苏联领导人进行的改革比作“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里谈到的两位领导人分别是()A.斯大林、赫鲁晓夫B.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C.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D[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两步跨越鸿沟”可知,该改革为赫鲁晓夫的工农业改革,根据材料“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可知,此改革指的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已逐渐僵化,斯大林未实行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动摇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不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故C项错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摘编自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6—197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4%。第三阶段为1976—1980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4%。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材料三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1990年3月,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归纳其“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加以说明。第(2)问从材料二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不断下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有效信息“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公开化”等得出相应的答案;第二小问,结合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答案](1)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趋势:苏联经济发展日趋迟缓。原因: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错误做法: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启示: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