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评(教师用书独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皇帝“亲耕”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耕”为天下农民作出榜样,鼓励农民勤于农业,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材料中没有“抑商”的内容,所以D项的说法也与材料不符,故排除。]2.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C[“(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富者资累巨万”说明外国商人通过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体现出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故A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唐朝时期,故B项错误;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A[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富裕的人开始从服饰上改变自己,“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体现出消费奢靡的社会风气,故选A项;只是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不代表普遍性,故B项错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4.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的防夷措施。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贸易,材料中说明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选D项;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交往,不是断绝中外经济交流,也不是禁止民间贸易,故A、C两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5.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C[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中国的农业种植受到世界市场需求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中国小农经济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比较,不能说明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6.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A.清政府的政策支持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A[材料中的“专利15年,免税3年”体现出政府政策的支持,故选A项;B、D两项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B、D两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7.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时间织布机(台)纱厂(家)缫丝厂(家)新建面粉厂(家)1913年2016321701920年43106943384家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快速发展B.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A[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一战期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选A项;一战期间,只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排除B项;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中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的趋势的叙述相反,故排除C项;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不是因为军阀统治的推动,故排除D项。]8.有学者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B.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C.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大跃进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故C项错误;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故D项错误。]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B.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物C.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D.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地区确立C[由于1978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出现材料中论述的“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故选C项;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是1950年,经过1952年土改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业专业户,不符合乡镇企业发展的信息,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系确立是21世纪初,故D项错误。]10.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C.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A[根据材料“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深圳在某些方面开始实行市场调节,这一政策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项;此时虽然设立经济特区,但是国家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单纯一项政策调整,无法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故C项错误;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物,故D项错误。]11.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D[根据题干中“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反映出服饰的变化深受西方列强侵略所带来的影响,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2.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D[“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都是西方娱乐的方式,说明此时上海的社会习俗逐渐文明化,故选D项;娱乐方式不能反映出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充分说明上海是西方文化传播中心,故B项错误;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并不是普遍提高,故C项错误。]13.“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马可·波罗B[达·伽马是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东海岸,在“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故选B项;迪亚士只到达好望角,故A项错误;哥伦布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故C项错误;麦哲伦是走大西洋—太平洋的环球线路,故D项错误。]14.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中,英国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原因是()A.英国具有制度优势B.西班牙是“黄金漏斗”C.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削弱D.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西班牙进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于王室的奢侈腐败的消费,所以西班牙被称为“黄金漏斗”,故选B项;制度优势不是英国取胜的根本,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对于整个欧洲都有影响,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是18世纪后期,打败西班牙是16世纪,故D项错误。]15.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D.自由主义思潮盛行A[工业革命不仅是机器的发明,材料中“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说明工业革命向生产的精细化方向发展,故选A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自由主义思潮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内燃机的广泛推广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16.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B.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D[材料反映了德国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德国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德国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故C项错误。]17.有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A.胡佛政府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B.胡佛政府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C.胡佛政府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D.胡佛政府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被普遍奉行,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并没有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在经济危机刚发生时期并没有发生改变,材料也体现不出来,故B项错误;材料中列举了胡佛的经济干预措施,胡佛的干预经济政策失败了,为后面罗斯福干预经济提供了经验教训,故选C项;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18.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作“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B[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些反对的声音认为罗斯福新政“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保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由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的调整和改革,由此可见,这些反对者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新政的实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19.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GNP年增长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