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人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2.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理解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变化的原因。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把握各个时期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基本史实。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代步工具(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2.交通运输(1)近代:①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③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⑤飞机: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现代:①摩托车和汽车:改革开放后,摩托车、出租汽车、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②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③火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④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⑤飞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3.变迁特点: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图解历史]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六大特征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2.历程(1)邮政事业: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2)电信事业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中国出现了无线电报;1932年底,中国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史料一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史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①,理由是: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②,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③,“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史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④,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⑤。——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解读](1)图例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2)史料二中①②③处信息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3)近代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近代铁路事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史料三中④⑤处信息中的“经济”“信息”“知识”“现代化”等关键词都是这些影响的具体表述。[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此时期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3)根据史料三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提示】(1)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2)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的缺乏。(3)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1.特点(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原因(1)外因①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2)内因①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②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③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近代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变化显著。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信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3.新式交通、通信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2.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百年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3.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报道:“兹见上海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A.黄包车B.自行车C.汽车D.电车B[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由材料“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可知,符合此特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故选B项。]2.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A[根据“乘客不分男女座”可知,新式交通工具对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造成冲击,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材料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3.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A.轮船B.飞机C.汽车D.马车A[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它有可能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故A项正确;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车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4.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B.火车C.电影D.电灯A[根据题干诗歌的内容可以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信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5.“具大神通,经纬纵横。匪夷所思,惯传消递息,捷于影响。穿河贯汉,事更离奇,欲报平安,暗牵线索……纵万里关山信不迟,笑鱼笺雁帛,无斯火速。”这段材料说明通信工具的特点是()A.传达信息之快B.信息传播的准确C.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D.电讯业发展之迅速A[首先必须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结合“纵万里关山信不迟……火速”这一关键信息,可得出A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李鸿章指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西方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由于开设电报利于防务、外交和商务,清政府便下令沿海疆吏设法兴办。1881年,李鸿章架设了北塘直达天津的电报线。到1892年,经过10多年努力,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电报。——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材料三1888年,总长2000米的清朝宫廷专用铁路建成,行驶在上面的是李鸿章为慈禧太后从德国精心定制的专用列车。因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故不用机车牵引,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走。(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简要概括近代中国交通与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原因。(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近代电报发展的哪些信息?(3)材料三所述的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即可归纳;第二小问,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从李鸿章办电报的目的、清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以及当时电报开设状况等三个角度考虑。第(3)问,从当权者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考虑。[答案](1)表现: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邮政等方面。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大力提倡。(2)李鸿章从军事防务的角度出发,极力主张在中国开设有线电报;清政府也很支持开设有线电报业务;到甲午战争前夕,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有线电报。(3)问题:反映了当权者的愚昧和迷信。认识:观念的落后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阻力;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的艰难曲折。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