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程标准素养解读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新中国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原因及背景,掌握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正确认识新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地位及意义。知识点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措施(1)中国政府确立了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2)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建立。(3)吸收许多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4)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5)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1958年,中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概念阐释]“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期中华民族创建辉煌伟业的标志性成就。知识点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2)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2.提出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2)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3)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知识点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主要原因(1)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3)“863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规划的实施。2.主要成果(1)核技术: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2)空间技术领域: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的国家之一,并从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3)运载火箭研究:1999年11月以来,中国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次“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4)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教师用书独具)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史料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①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美国的太空政策专家麦柯迪说:“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②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解读]①表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完全是为了防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②说明了中国将航天员送上天在国际上意义重大。[思考](1)结合史料第一段,指出中国政府在当时做出的战略决策。依据当时形势说明理由。(2)有人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是否发展核武器并不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阐明理由。(3)史料第二段反映2003年“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能够成功发射的原因。【提示】(1)战略决策:发展“两弹一星”。理由: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了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2)同意。理由: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巨大,破坏和平,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等。不同意。理由:发展核武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提高国际地位等。(任选一种观点即可)(3)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及政策支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等。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有利于保卫世界和平。2.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3.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一、正确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科技进步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中国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沉重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其遏制中国社会发展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缓解和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课堂小结](教师用书独具)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大大增强。2.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基础,推动着中国科技走向世界。1.历史照片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直接史料,下图所示照片可用于研究()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控制台,技术人员正在密切监测卫星A.“长征1号”火箭的发射B.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的日常着装C.中国开始跨入了原子能时代D.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A[1970年,“长征1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故A项正确;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故B项错误;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是在1958年,故C项错误;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1981年,故D项错误。]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发展科技事业而采取的措施是()①建立中国科学院②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③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④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A[①是在1949年,②是在1958年,③是在1985年,④是在1956年,故A项符合题意。]3.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是指()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的研究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籼型杂交水稻C[根据“1965年”“人工合成蛋白质”等信息可知,指的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里的“他”是()A.邓稼先B.袁隆平C.李四光D.华罗庚B[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一介农夫”“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可判断,该人物与提高粮食产量有关。分析四个选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5.1964年10月28日,《澳门日报》发表评论说:“这次……实验的成功,它显示出中国国际力量已进一步加强。”材料中的“实验”指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银河Ⅰ号”研制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A[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和材料中“中国国际力量已进一步加强”得出此实验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的科技革命,除了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B[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定与条件限定。A、D两项不属于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C项不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成就,B项符合题意。]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作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贡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材料二“神舟5号”从一开始研制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材料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1)材料一、二反映出我国的哪些科技成就?它们有什么影响?(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得出什么认识?[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在核武器研制(原子弹)方面的成就;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载人飞船的影响。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为开放性问题,回答时注意突出中国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民族精神。[答案](1)成就: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影响: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大国核垄断,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杂交水稻。(3)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也能创造出有利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