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素养解读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时空观念:以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表现、作用为时空线索,形成斯大林时期的时空特征。2.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影响,培养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知识点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1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1925年的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2.目的(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4.建设(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5.成就(1)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3)工业总产值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6.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知识点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然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2.目的: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3.过程(1)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2)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4.影响(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2)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思维点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2.形成过程: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3.表现(1)经济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③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①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②以党代政,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3)思想文化①个人崇拜: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社会风潮。②思想文化体制: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4.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斯大林模式史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史料二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摘编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料三“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①。史料四史料五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④。[解读](1)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影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中①处信息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3)②处信息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③处信息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④处信息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思考](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3)史料三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4)史料四、史料五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1)当时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2)史料二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4)史料四中的柱状图反映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五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1.经验(1)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2.教训(1)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4)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外部受到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经济技术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2.评价(1)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调动全国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3.“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1.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C[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选C项。]2.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一方针的特点是()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D.取消新经济政策C[A、B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排除;D项与工业化无关,故排除;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3.读右图,关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最符合史实的是()A.从1926年开始实施B.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C.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D.使苏联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B[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实施,故A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故C项错误;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故D项错误。]4.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A、B、C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或特点,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A、B、C三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5.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推行义务交售制B[1933年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之一是苏联从1928年开始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故选B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上,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