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11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微题助学1]《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思考上述三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提示“法令出一”指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权于一身。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皇权至高无上。[误区警示]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决策,不是最高行政机构;元代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元代中书省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特别提醒]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西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其监察主要针对官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由于其为“皇权”服务,维护统治秩序,因此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2.评价(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性: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特点官位世袭以官举士考试选拔形成发展先秦西汉汉武帝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1隋唐以后,□2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九品中正制评价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五、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秦汉至隋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1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2州。2.唐代和宋代唐代为道、州、□3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则为□4路、州、县。3.元代行政区划(1)概况:以□5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下设路、府、州、县;此外,还有□6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7宣政院辖区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2)主要特点:□8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9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10中央和□11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微题助学2]材料思考与图①相比,图②制度有何意义?原因是什么?提示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原因:①划分行省时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②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处处受到中央的节制。[误区警示]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来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的辖地。1.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君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2.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选官制度日趋走向成熟,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4.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知识点君权和相权[材料探究]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1)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2)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你是如何认识的?提示:(1)运作: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2)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要点归纳]从汉至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发展趋势(1)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设枢密院掌军事,设三司掌财政,相权进一步分散。④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其加强皇权的最大特色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部,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趋势: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跟踪训练]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其目的是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故选A项。知识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材料探究]材料一有民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二下列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4.5%46%(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出现弊端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导致曹魏至东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化的制度因素是什么?隋至北宋时期较之前选官标准侧重点有何变化?提示:(1)选官制度:察举制。原因:察举制的主要环节是主管官员推荐,他们往往借以培植亲信,发展个人势力;一些人为了谋取推荐弄虚作假,从而造成推荐给中央的人素质低下。(2)制度因素:推行九品中正制。侧重点的变化:由魏晋时期重门第,到隋至北宋时期重才学。[要点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公正、客观。4.科举制度是影响我国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积极性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影响更为突出。5.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跟踪训练]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臣民的话要由侍卫传达,说明了皇帝高高在上,从而突出了皇权的不可逾越。故选A项。2.三省六部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答案D解析选官制度的完善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不利于政治民主,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D项正确。3.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答案B解析汉武帝后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4.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反映的是察举制。故选B项。5.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答案B解析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与改变地方无权,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问题没有关系,故A、C、D三项错误;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6.阅读下列两幅地图:材料一秦朝疆域图材料二元朝行省图请回答:(1)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该措施有何特征?(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对地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