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随堂巩固]1.对种群概念的正确叙述是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C.一片水田中的所有鱼的总和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其中的“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包括所有的大鲤鱼、小鲤鱼和鱼苗。这里必须具体到“鲤鱼”,而不能是“鱼”,因为后者还包括其他种类的鱼。答案B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个,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A.28%、72%B.36%、64%C.57%、43%D.60%、40%解析在100个个体中,AA占24个,Aa占72个,aa占4个,则AA%=24%,Aa%=72%,aa%=4%。根据公式得A%=AA%+1/2Aa%=24%+36%=60%,a%=aa%+1/2Aa%=4%+36%=40%。答案D3.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答案D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D.迁移解析基因突变本身具有不定向性;基因重组中基因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变化了的是基因型频率,因此不会改变基因频率。种群中如果含A基因的个体比含a基因的个体更多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个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会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C5.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回答:(1)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①19世纪时,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中s基因频率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_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解析由题意可知最初的S基因是s基因通过基因突变获得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9世纪时,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较高的原因是浅色(ss)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桦尺蠖栖息地变成黑褐色,浅色个体容易被鸟类所食,黑色个体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容易生存。黑色基因逐代积累,S基因的频率也随着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政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答案(1)基因突变原材料(2)①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②桦尺蠖的栖息环境变黑,浅色个体容易被鸟类所食③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被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限时检测][满分60分,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答案C2.关于生物进化过程的正确表述是A.某种群中新产生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一定逐渐增多B.若某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C.生物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一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存在着各种变异,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以发生变化。在产生的变异性状中,若适应环境其基因频率会增大。答案B3.由于真菌传染而使某森林所有树的颜色都变成灰白色。多年以后,不同颜色的蛾类增长率最可能的结果是解析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由于所有的树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所以在生存斗争中,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的蛾类易于生存下来,并产生子代个体,这种情况逐代进行就会使个体中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的个体数越来越多。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在群体中可能还会有棕色等其他颜色的个体存在。答案D4.下列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B.通过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取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所以生物进化是以个体作为基本单位的D.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不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答案C5.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中的个体间是相互影响的B.一个种群中存在着年龄、性别不同的各种生物个体C.对一个种群有利的环境,可能对另一个种群是不利的D.种群中的个体在不断死亡,但基因库却能保持和发展解析一个种群内的个体是属于同一物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可相互交配而不断繁衍。不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答案B6.(2019·邯郸市期末)一个蝗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SS)、浅褐色(Ss)和褐色(ss)三种表现型。某研究小组抽样调查该种群各表现型的比例,结果如下:绿色70%,浅褐色20%,褐色10%,则该种群中S和s的基因频率是A.70%和30%B.80%和20%C.90%和10%D.50%和5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种群中绿色(SS)占70%,浅褐色(Ss)占20%,褐色(ss)占10%,则该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是70%+1/2×20%=80%;s的基因频率是10%+1/2×20%=20%。答案B7.下列关于进化中“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不可能发生改变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育种中通过人工选择使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逐渐扩大,从而使生物进化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只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错误;若生物发生了突变,也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C错误;通过育种选育使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得以扩大,从而使生物进化,D正确。答案D8.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某种群中新产生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一定逐渐增大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在种群所产生的变异中,若适应环境其基因频率会增大;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答案A9.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解析生物进化中发生改变的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单位是种群,故改变的是种群的特征,而非个体;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只要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就能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并具有多害少利特征,此处的“害”与“利”即指能否适应所生存的环境。答案B10.(2019·天津卷)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答案B11.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为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D.57%解析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则小岛上共有VV5000只,Vv11000只,vv6000只,V的基因频率为(2×5000+11000)/(2×22000)×100%≈47.7%,因随机交配,F1中V基因频率同亲代,故选48%。答案B12.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B.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C.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D.青霉菌经过辐射诱变、筛选获得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青霉菌经过辐射诱变、筛选获得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也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12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经观察,该种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