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与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通过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实际问题中的长度、高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及数学建模素养.正、余弦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例1】如图,墙上有一个三角形灯架OAB,灯所受的重力为10N,且OA,OB都是细杆,只受沿杆方向的力.试求杆OA,OB所受的力.思路探究:先借助向量的合成与分解画出图示,然后借助正弦定理求解.[解]如图,作OE→=F,将F沿A到O,O到B两个方向进行分解,即作▱OCED,则OD→=CE→=F1,OC→=F2.由题设条件可知,|OE→|=10,∠OCE=50°,∠OEC=70°,所以∠COE=180°-50°-70°=60°.在△OCE中,由正弦定理,得|F|sin50°=|F1|sin60°,|F|sin50°=|F2|sin70°,因此,|F1|=10sin60°sin50°≈11.3N,|F2|=10sin70°sin50°≈12.3N.即灯杆OA所受的力为11.3N,灯杆OB所受的力为12.3N.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时,通常涉及平行四边形,根据题意,选择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1.作用于同一点的三个力F1,F2,F3平衡.已知F1=30N,F2=50N,F1与F2之间的夹角是60°,求F3的大小与方向(精确到0.1°).[解]F3应和F1,F2的合力F平衡,所以F3和F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在△OF1F中,由余弦定理,得F=302+502-2×30×50cos120°=70(N),再由正弦定理,得sin∠F1OF=50sin120°70=5314,所以∠F1OF≈38.2°,从而∠F1OF3≈141.8°.即F3为70N,F3和F1间的夹角为141.8°.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例2】如图,在△ABC中,B=π4,AC=25,cosC=255.(1)求sin∠BAC的值;(2)设BC的中点为D,求中线AD的长.思路探究:(1)(2)[解](1)因为cosC=255,且C是三角形的内角,所以sinC=1-cos2C=1-2552=55.所以sin∠BAC=sin[π-(B+C)]=sin(B+C)=sinBcosC+cosBsinC=22×255+22×55=31010.(2)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BCsin∠BAC=ACsinB,则BC=ACsinB×sin∠BAC=2522×31010=6,所以CD=12BC=3.又在△ADC中,AC=25,cosC=255,所以由余弦定理得,AD=AC2+CD2-2AC·CD·cosC=20+9-2×25×3×255=5.(三角形中几何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1正确挖掘图形中的几何条件简化运算是解题要点,善于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只需通过解三角形,一般问题便能很快解决.2此类问题突破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发现图形中较隐蔽的几何条件.2.如图所示,△ACD是等边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BD交AC于E,AB=2.(1)求cos∠CBE的值;(2)求AE.[解](1)因为∠BCD=90°+60°=150°,CB=AC=CD,所以∠CBE=15°.所以cos∠CBE=cos(45°-30°)=6+24.(2)在△ABE中,AB=2,由已知和(1)知∠ABE=∠ABC-∠CBE=45°-15°=30°,∠AEB=∠ACB+∠EBC=90°+15°=105°,由正弦定理,得AEsin30°=2sin105°,∴AE=2sin30°sin105°=2×126+24=6-2.正、余弦定理在测量学中的应用[探究问题]1.如图,A,B两点在河的对岸,且不可到达,如何测量其两点间的距离?[提示]在河岸这边选取点C,D,测得CD=a,∠ACD=α,∠BCD=β,∠BDC=γ,∠ADC=δ,则在△ACB和△ACD中应用正弦定理可求AC,BC的长,进而在△ACB中应用余弦定理求AB.2.如图,如何测量山顶塔AB的高?(测量者的身高忽略不记)[提示]测量者在山下先选择一基点P,测出此时山顶的仰角α,前进a米后,再测出此时山顶的仰角β,则借助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求塔顶距地面的高h,进而利用AB=h-H求解.【例3】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3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每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思路探究:在△ABD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D的长,再在△DBC中利用余弦定理求出DC的长,进而求时间.[解]由题意知AB=5(3+3),∠DBA=90°-60°=30°,∠DAB=45°,所以∠ADB=105°,所以sin105°=sin45°cos60°+sin60°cos45°=22×12+32×22=2+64,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BDsin∠DAB=ABsin∠ADB,所以BD=AB·sin∠DABsin∠ADB=53+3·sin45°sin105°=53+3·222+64=1031+31+3=103,又∠DBC=180°-60°-60°=60°,BC=203,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CD2=BD2+BC2-2×BD×BCcos60°=300+1200-2×103×203×12=900,所以CD=30(海里),则至少需要的时间t=3030=1(小时).本例中,A与B的距离改为“5(2+6)海里”,点C的位置改为“位于A点南偏西15°且与A点相距103海里,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应如何解答?[解]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ADsin∠ABD=ABsin∠ADB,所以AD=AB·sin∠ABDsin∠ADB=52+6·sin30°sin105°=52+6·122+64=10.在△ACD中,∠CAD=90°+45°+15°=150°,AD=10,AC=103,由余弦定理得CD2=AD2+AC2-2×AD×ACcos150°=100+300-2×10×103×-32=700,所以CD=107(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10730=73(小时).1.解决测量高度问题的一般步骤(1)画图: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2)分析三角形:分析与问题有关的三角形;(3)求解: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在解题中,要综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与平面几何知识,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2.测量距离问题分为三种类型: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两点间可视但不可达,两点都不可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选择合适的辅助测量点,构造三角形,将问题转化为求某个三角形的边长问题,从而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提醒:解题时要注意题目条件和实际意义中的隐含信息,避免出现增解或漏解.1.本节课要掌握四类问题的解法(1)测量距离问题.(2)测量高度问题.(3)角度问题.(4)与立体几何有关的测量问题.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1.判断正误(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3)东偏北45°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4)仰角与俯角所在的平面是铅垂面.()[答案](1)×(2)×(3)√(4)√[提示]已知三角形中至少知道一条边才能解三角形,故(1)错.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故(2)错.2.身高相同的甲、乙两人在同一地平面上的不同方向观测20m高的旗杆,甲观测的仰角为50°,乙观测的仰角为40°,用d1,d2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离旗杆的距离,那么有()A.d1d2B.d1d2C.d120mD.d220mB[如图,设旗杆高为h,则d1=htan50°,d2=htan40°.因为tan50°tan40°,所以d1d2.]3.一艘船以4km/h的速度沿着与水流方向成120°的方向航行,已知河水流速为2km/h,则经过3h,该船实际航程为________.6km[v实=22+42-2×4×2×cos60°=23(km/h).所以实际航程为23×3=6(km).]4.某市在“旧城改造”工程中,计划在如图所示的一块三角形空地上种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价格为a元/m2,则购买这种草皮需要________元.150a[∵S△=12×20×30×sin150°=12×20×30×12=150(m2),∴购买这种草皮需要150a元.]5.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m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60°,那么此时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解]在△ACD中,应用正弦定理得AC=40sin45°+60°sin[180°-30°+45°+60°]=40sin105°sin45°=40sin75°sin45°=20(1+3)(m),在△BCD中,应用正弦定理得BC=40sin45°sin[180°-60°+30°+45°]=40sin45°sin45°=40(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AC2+BC2-2AC×BCcos60°=20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