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主讲:新闻1001班曹敏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四大悲剧:•《麦克白》《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创作背景:•当时是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而故事发生在丹麦。该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哈姆莱特》的文学地位•《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创作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剧本问世以来,以其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完美性,震撼了各国读者的心灵,影响深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主要内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有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回国时他父王已经暴死,母后葛忒露德已经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罗迪斯。国内谣诼纷纭,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也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他面前显现,详细告诉他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他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PrinceHamlet——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克劳迪斯Claudius——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鬼魂KingHamlet(Ghost)——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乔特鲁德Gertrude—-----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迪斯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波洛涅斯Polonius——克劳迪斯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雷欧提斯Laertes——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奥菲莉娅Ophelia——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霍拉旭Horatio——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Rosencrantz&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迪斯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福丁布拉斯Fortinbras——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全文可分5段来展开叙述•一,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听王家城堡上的哨兵报告,城垛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先王的幽灵。长久为父王亡故的真正原因所困扰,他决心前往一遇,希望亲自向显灵的鬼魂打探一下真相。第二夜他果然遇见了它,并在和它的对话中,证实了他的最大的疑惧:原来正是先王的兄弟克劳狄斯,在先王熟睡时分谋害了他,随即篡夺了他的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鬼魂告诫他,要严守秘密,伺机为他报仇,然后消失了。•二,慑于这个可怕的秘密和所承诺担当的艰巨任务,哈姆莱特似乎得了某种癫狂症,也不妨看作是伪装的,借以掩饰他或有的行动计划。于是,他给他的情人奥菲利娅,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女,写了一些热情、晦涩而又不相连贯的情书。这时,一个江湖戏班来到了城堡,在哈姆莱特的授意下,给国王、王后和朝臣们演了一出戏。•三,这出戏演的是威尼斯大公被谋害、其孀妻后来嫁给了凶手的故事,这与丹麦先王驾崩的情况十分近似。在演出过程中,哈姆莱特所注意的不是演员们的演技,而是叔父的表情和动作。后者感到自己的罪行似为哈姆莱特所察觉,仓惶起身离去。哈姆莱特不再怀疑鬼魂的倾诉的真实性,决心要实现他曾经发誓执行的复仇计划。母后也为该剧的意旨所震惊,把哈姆莱特找来责备一番。哈姆莱特以责备答复责备,使母后陷于羞耻和自罪的尴尬境地。如果不是鬼魂及时重新显灵,哈姆莱特可能采取更其激烈的措施。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窃听了这番对话,被哈姆莱特误作国王所刺杀。•四,朝廷决定放逐哈姆莱特。他的两个旧日同学受命陪送他前往英国,并被密令在当地将他处决。但是,由于阴错阳差,这桩暗算落到了两个同谋者身上。哈姆莱特终于回到了丹麦。他遇见了一件奇观:一名少女的葬礼,由于国王、王后和朝臣们亲临现场,受到极大的哀荣。就在奥菲利娅下葬时刻,哈姆莱特回到了家。那个不幸的少女,为情人的癫狂、父亲的暴卒和兄长雷欧提斯的失踪不断焦虑和悲伤,以至自己也精神失常。她在宫廷周围边唱歌边撒花,游荡了几天,终于来到一个河岸失足淹毙。•五,当他发现这是奥菲利娅的葬礼,哈姆莱特痛不欲生。他跳进了墓穴,同也是刚回家的雷欧提斯殴斗起来。雷欧提斯也想杀死哈姆莱特,因为他认为他是他家所遭遇的全部灾殃的根本原因。意识到雷欧提斯的深仇大恨,克劳狄斯认为可以加以利用,以便致哈姆莱特于死地。他向雷欧提斯秘密建议,同哈姆莱特举行一场击剑友谊赛。实际上,雷欧提斯的剑锋是蘸了毒的,哈姆莱特毫无觉察,同意在国王面前试验一下剑技。国王为哈姆莱特准备了一杯毒酒,如果他躲脱了蘸毒的剑锋的话。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于是开打起来。哈姆莱特赢了一两个回合之后,王后为了向哈姆莱特祝贺,无心地举起那杯毒酒,向他干杯。这时,雷欧提斯先刺伤了哈姆莱特,接着在混战中,二人换剑,哈姆莱特转而用对方奸险的剑锋刺伤了雷欧提斯。王后死于毒酒。雷欧提斯倒地,死前承认他的罪恶阴谋,并请求王子宽恕。哈姆莱特则以其死前所余的全力扑向国王,直至刺穿这个篡位者的心脏。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热爱生命、习惯思考•追求正义、疾恶如仇•犹豫延宕、优柔寡断(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特征《哈姆莱特》的悲剧性•亲情的悲剧——亲人互相残杀•爱情的悲剧——恋人反目成仇•理想的悲剧——人文主义理想的挫败•社会的悲剧——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生命的悲剧——生与死的矛盾名句:•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Fragile,yournameisawoman•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Engels:thereareonethousandreaders,therewillbeonethousandHamlet.•恩格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A、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B、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哈姆莱特》的意义•哈姆莱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他热情善良、疾恶如仇,但多愁善感,在复仇过程中犹豫、彷徨。•《哈姆莱特》生动展示了社会过渡时期,正义与邪恶、新与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揭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文主义者在理想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艺术特点•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