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教材分析看与问教材创设了一个制作旅游用品的场景,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旅游用品的生产时间和生产总量提出相关问题,可能的提问有:1天制作纸扇多少把?1天制作葫芦多少个?8天制作木马多少个?要制作900个木马需要几天?等等。做与说第1题,先研究问题:1天制作纸扇多少把,葫芦多少个?在列式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概括数量名称。像560把、480个这样的数量叫“工作总量”;像8天、6天这样的数量,叫做“工作时间”;像1天、1小时等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叫“工作效率”。“工作效率”这样的术语学生可能会相对陌生,可与前两课所学的“单价”“速度”作类比,一件、一盒……物品的价格叫做单价,1小时、1分钟……行过的路程叫速度,1天、1小时的工作量就叫工作效率。这些都是一份的数量,有时也叫单一量。2第2题,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各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并进一步计算工作效率。通过不同的素材,加深对工作总量、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及三者关系的理解。练与用第1题,先明确表意,然后自主根据三个数量中的两个,求出第三个。熟练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并理解基本关系式的多种表达形式。第2题,先求师傅的工作效率,再求师傅和徒弟的工作效率之和。360÷9+30=40+30=70(个)第3题,从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此题要求聪聪和妹妹的工作天数之和,分成两段时间,前一段:1880÷20=94(天),后一段:6天,一共100天。“2008只”为多余条件。解题时,引导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数量关系选择合理信息。第4题,同样的问题,以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对照出现。可先列式计算,再填写表格。然后观察,3,5,7表示什么,390,650,910又表示什么,题目中不变的是什么(工作效率),本题蕴涵着“归一”的思想方法。3练一练二本节练习课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沟通三种基本数量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工效、时间和工作总量。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在各种情境中灵活运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第1题,填表。其中表格(1)和(3)是直接应用,(2)和(4)则需要先归一。观察单张表格,说说表格中有几种不同的数量,哪个数量在变,哪个数量没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基础好的班级,还可以请学生选择几张表格比一比,讨论相互间的联系。如比较表格(3)和(4)发现,讨论的都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表格(3)中,工作效率是已知的,表格(4)则要学生求工作效率。在解答4个小题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概括出问题的共性,指出都是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2题,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中缺少的数据,巩固基本数量关系。教学时,可适当组织学生估计三种不同交通工具的实际速度,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常识,增强量感。4第3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结合学生的叙述,逐步出示关键步骤:平均每小时粉刷多少平方米?即工作效率——160÷4=40(平方米/时)。8小时粉刷多少平方米?——40×8=320(平方米)。粉刷400平方米需要多少小时?400÷40=10(时)。第4题,先计算笋干的单价,再求得香菇的单价,360÷6×5=300(元)。虽然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与“归一”问题相似,但作为两步应用问题,其数量关系的复合略有不同,此题为份总关系与倍比关系的复合。第5题,呈现了正归一的直观模型,先算出一格表示多少,再乘总格数,400÷5×21=1680,整个图可以表示1680。完成后,可让学生试着看图编应用问题。如用1格表示1袋巧克力的价钱,问题为:5袋巧克力共400元,买21袋要多少元?又如用1格表示汽车的时速,可编问题: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400千米,21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7..让学生在情境变换中把握基本结构。第6题,呈现了归总问题的直观模型。先根据三等分中的每个三角形表示的数,求出一个大三角形表示的数,再求四等分中每个三角形表示的数。60×3÷4=45。也可以采取第5题的教学过程,请学生看图编题.体会“归总”结构。5第7题,图文结合题,关键在于对信息的处理,因此教学时,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读题时间。先算路上需花时间:170÷80=2(时)……10(千米),8:00出发,如无意外,10:30前可以到达,因此可赶上飞机。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到机场后需寄运行李、安全检查等因素,建议张老师更早出发。练一练三第1题,第(1)题,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基本数量关系填写相应空格。完成后比较表2与表1,体会“归一”的思想方法。第(2)题,根据表格,填写对应关系,感受正比例关系。第2题,根据“单价×数量=总价”的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材采用列对应关系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题目,这是一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分析法,尤其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时,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帮助很大,要注意渗透。第3题,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填写表格,体会“归总”结构,感受反比例关系。6第4题,第(1)题,用线段图的形式呈现“两积之和”结构(其中一积为直接告知),进而求其中的一个未知量。“两积之和”结构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已有较多训练,此处应不会构成困难。完成后可让学生说说两题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些数量编一道关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方面的两积之和的问题。“两积之和”是一种重要的复合结构,它可一直提升到“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这方面有潜在的训练序列,教师应引起重视。第(2)题,呈现的是“两商之差”结构(其中一商为直接告知)。不同的是情节性的变换,有的是速度差,有的是效率差。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可知,这两组题都运用了图形等式推算,运用图形等式可以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应用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