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 二 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二千克和克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2(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教材第28~30页例1及相关练习。3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体会1千克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认识千克。难点: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课件、台秤、一袋红枣、一袋膨化食品、一袋木耳、一些苹果、鸡蛋和大米。师:(出示物品)瞧,今天老师带来了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薯片,猜一猜,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袋食品究竟哪袋重,哪袋轻呢?(同桌交流。)师:找到办法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师: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物品的轻重。如果要知道这袋红枣具体有多重?就要请谁来帮忙呢?“秤”是最好的帮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物体质量的单位。1.认识秤面,接触千克。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作托盘,用来放要称的物体,下面的圆盘叫作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2、3、4几个数字,一根指针,字母kg。)讲解:字母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又叫作公斤(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针指到2呢?你知道这个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吗?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2.学生操作,称出红枣重量。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比较重,红枣到底有多重呢?大家试着4称一称。学生活动,交流结果和认秤面的方法。3.掂掂重量,强化感受。师:大家都称出红枣有1千克,现在请你掂一掂这袋红枣,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再掂一掂木耳,跟红枣比一比,再称一称,看看木耳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4.估估重量,深化体会。(1)1千克苹果大概有几个,你来装一袋称称看,掂一掂。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苹果,小组轮流掂一掂。(2)1千克鸡蛋大概有几个,你觉得是比苹果的个数多还是少?为什么?你来装一袋称称看,掂一掂。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操作。(3)试着装好1千克大米,称一称,掂一掂。1.判断。(1)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2)一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3)2袋奶粉约重1千克。()2.口答: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还剩76千克,倒出多少千克?3.教材第30页“想想做做”第3~4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千克的认识”是第二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对轻重感知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直观比一比一袋红枣和一袋薯片的轻重,学生很自然地由生活经验出发想到“掂一掂”和“称一称”的方法。“掂一掂”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质量的含义,“称一称”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心理需要,然后再认识各种各样的秤。这样的设计,不仅利于调动学生认识千克的积极性,也凸显了认识千克的现实意义。5第2课时克的认识67(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教材第31~33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电子秤、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互相交流后指名回答。师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以千克为单位呢?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板书:克的认识。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1.认识克。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秤,今天我们就借助电子秤来称物品的重量。学生活动,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的重量。学生交流称出的结果。2.感受1克。师:大家都称出2分硬币重1克,现在请你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再掂一掂1角和1元硬币,感受它们的重量。3.感受几克。谈话:小组合作,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8学生小组合作,操作交流。教师巡视。提问:10克黄豆有多少粒呢?请每组的小组长数一数。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老师板书数的结果。提问:根据我们数的结果,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1克是很轻的。)谈话:你们小组称出几十粒黄豆,你就拿几粒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说一说,全班交流。4.完成教材第32页“试一试”。谈话:用电子秤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你的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分别用手掂一掂。学生活动后指名回答,全班交流。5.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指名回答。(板书:1000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500×2)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千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910(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1112(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1.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1题。看一看物品外包装上的净含量,各重多少克?2.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2题。盘秤上刻度分别以什么作质量单位的?读出每个水果各重多少克?3.教材第33页“想想做做”第4题。算一算,进行千克与克的简单换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紧扣现有的知识,事先让学生了解除了用千克作单位外,还可以以克为单位。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克”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从而自然引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克有多重。然后通过几次掂一掂、比一比,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增加对1克的感性认识。这一单元所认识的“千克”和“克”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进一步体会,从而能准确牢固地建立起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同时,长期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估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估测中准确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