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操作探究题操作探究题可分为折叠操作题、平移旋转变换题和图形分割操作题三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和发现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第36讲┃操作探究题┃考向互动探究┃探究一图形剪拼例1现有一块等腰三角形板,量得周长为32cm,底比一腰多2cm,若把这个三角形纸板沿其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四边形,请画出你能拼成的各种四边形的示意图,并计算拼成的各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第36讲┃操作探究题【例题分层探究】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沿对称轴剪开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利用给出的等腰三角形周长为32cm,底比腰多2cm,是否可以求出三角形的三条边?(2)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凑,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四边形?(3)在拼凑的图形中,如何利用已知边长求出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第36讲┃操作探究题(1)设等腰三角形的腰为xcm,可建立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为10cm,10cm,12cm.(2)矩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3)略.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题方法点析】图形拼凑问题的关键是找到所拼凑的图形中的对应线段,利用对应线段能够重合这一特点,将分割的图形重新组合,在解此类题时经常结合图形的平移、旋转等性质.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如图,∵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2cm,底比一腰多2cm,∴AB=AC=10cm,BD=CD=6cm,AD=8cm.第36讲┃操作探究题拼成的各种四边形如下:①矩形:∵AB=10,∴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10×2=20(cm).第36讲┃操作探究题②平行四边形1:连接BC,过点C作CE⊥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E,∵BC=BE2+CE2=122+82=413(cm),∴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BC+AD=(413+8)(cm);第36讲┃操作探究题③平行四边形2:连接AA′,过点A′作A′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AA′=AE2+A′E2=162+62=273(cm),∴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BD+AA′=(6+273)(cm);第36讲┃操作探究题④不规则四边形:连接DD′交AB于点O.易知,△ADB∽△DOB.∴DOAD=BDBA,即DO8=610.∴DO=4.8cm.∵DD′=2DO=2×4.8=9.6(cm),∴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AC+DD′=10+9.6=19.6(cm).第36讲┃操作探究题探究二折叠形操作题例2[2012·兰州]如图36-1①,矩形纸片ABCD,把它沿对角线BD向上折叠.(1)在图②中用实线画出折叠后得到的图形(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折叠后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说明理由.第36讲┃操作探究题【例题分层探究】(1)图形的折叠,能得到哪些性质?(2)折叠前后两个图形与折叠之间有什么关系?(3)若利用轴对称如何作出折叠后的图形?(4)若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如何作出折叠后的图形?第36讲┃操作探究题(1)图形的折叠可得到全等形,即相等的边和角.(2)折叠前后两个图形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其中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3)先作点C关于BD的对称点E,然后连接DE和BE,所得的三角形为所求作的折叠图形.(4)先作∠BDG=∠BDC,然后过B点作BH⊥DG,垂足为E,所得的三角形为所求作的折叠图形.【解题方法点析】在解决有关折叠问题时,关键要抓住折叠的性质,在图形的折叠过程中,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且关于折痕成轴对称.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1)作法参考:方法1:作∠BDG=∠BDC,在射线DG上截取DE=DC,连接BE;方法2:作∠DBH=∠DBC,在射线BH上截取BE=BC,连接DE;方法3:作∠BDG=∠BDC,过B点作BH⊥DG,垂足为E;方法4:作∠DBH=∠DBC,过D点作DG⊥BH,垂足为E;∴△DEB为所求作的图形.第36讲┃操作探究题(2)等腰三角形.∵△BDE是△BDC沿BD折叠而成,∴△BDE≌△BDC,∴∠FDB=∠CDB.∵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ABD=∠BDC,∴∠FDB=∠ABD,∴△BDF是等腰三角形.第36讲┃操作探究题探究三平移和旋转型操作题例3如图36-2①所示,将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和一个长为2、宽为1的长方形CEFD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长方形ABEF.现将小长方形CEFD绕点C顺时针旋转至CE′F′D′,旋转角为α.第36讲┃操作探究题(1)当点D′恰好落在EF边上时,求旋转角α的值;(2)如图②,G为BC的中点,且0°<α<90°,求证:GD′=E′D;(3)小长方形CEFD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DCD′与△CBD′能否全等?若能,直接写出旋转角α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第36讲┃操作探究题【例题分层探究】(1)图形的旋转有哪些特征?(2)在图36-2①中,当点D′恰好落在EF边上时,如何求旋转角α的值?(3)在图36-2②中,G为BC的中点,如何证明△GCD′≌△E′CD?(4)小长方形CEFD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DCD′与△CBD′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全等?此时的旋转角α的值是多少?第36讲┃操作探究题第36讲┃操作探究题(1)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②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相等,都是旋转角;③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2)根据旋转的性质得CD′=CD=2,在Rt△CED′中,CD′=2,CE=1,则∠CD′E=30°,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α=30°.(3)由G为BC中点可得CG=CE,根据旋转的性质得CE=CE′,又∠D′CE′=∠DCE=90°,则∠GCD′=∠DCE′=90°+α,然后根据“SAS”可判断△GCD′≌△E′CD.(4)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CB=CD,而CD=CD′,则△DCD′与△CBD′为腰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当两顶角相等时它们全等,若△DCD′与△CBD′为钝角三角形,可计算出α=135°;若△DCD′与△CBD′为锐角三角形时,可计算出α=315°.【解题方法点析】旋转图形有三个要素:(1)旋转中心;(2)旋转方向;(3)旋转角.画旋转图形的关键是确定各顶点旋转后的位置,旋转前后各顶点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利用这种不变性,可快速确定某些顶点旋转后的位置.第36讲┃操作探究题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1)∵DC∥EF,∴∠DCD′=∠CD′E=α.∵sinα=CECD′=CECD=12,∴α=30°.(2)∵G为BC中点,∴GC=CE′=CE=1.∵∠D′CG=∠DCG+∠DCD′=90°+α,∠DCE′=∠D′CE′+∠DCD′=90°+α,∴∠D′CG=∠DCE′.又∵CD′=CD,∴△GCD′≌△E′CD,∴GD′=E′D.(3)能.α=135°或α=315°.探究三图形分割操作题例4(1)如图36-3①,在△ABC中,∠C=90°,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直线,把△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不写作法,但须保留作图痕迹);(2)已知内角度数的两个三角形如图②、图③所示.请你判断,能否分别画一条直线把它们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能,请写出分割成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第36讲┃操作探究题【例题分层探究】(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在图36-3①中,若过点C作一条直线,交AB于点M,使∠ACM=24°,那么△BCM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可能为等腰三角形吗?用类似的方法,过点B和点A可以吗?(3)在图②和图③中,类似(1),探究△ABC可能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吗?若能,请指出如何作.第36讲┃操作探究题第36讲┃操作探究题(1)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也即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2)由∠A=24°,∠ACB=90°可知∠B=66°,∠BCM=90°-∠ACM=66°,∠BMC=∠A+∠ACM=48°,所以△BCM是等腰三角形.过点B和点A作直线都不能将△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3)图②过点B作一条直线交AC于M点,使∠ABM=24°,可得到顶角分别是132°和84°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③无论过哪个顶点都不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解题方法点析】分割问题通常是先给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可能是规则的,也有可能不规则),然后用直线、线段等把该图形分割成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的几部分.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对称的性质、面积公式等进行分割.第36讲┃操作探究题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1)如图,直线CM即为所求;(2)图②能画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分割成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别是132°和84°,图③不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考题实战演练┃1.如图36-4,从边长为(a+4)cm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a+1)cm的小正方形(a0),剩余部分沿虚线剪拼成一个矩形(不重叠无缝隙),则矩形的面积为()A.(2a2+5a)cm2B.(3a+15)cm2C.(6a+9)cm2D.(6a+15)cm2第36讲┃操作探究题D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析]矩形的面积为大正方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差,即(a+4)2-(a+1)2=(6a+15)cm2,故答案选D.2.[2013·深圳]如图36-5,有一张一个角为30°,最小边长为2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沿图中所示的中位线剪开后,将两部分拼成一个四边形,所得四边形的周长是()A.8或23B.10或4+23C.10或23D.8或4+23第36讲┃操作探究题D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析]如图,有三种拼接方式,前一种拼接方式的周长为4+23,后两种拼接方式的周长均为8,故选D.3.如图36-6,菱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在x轴上,∠B=120°,OA=2,将菱形OABC绕原点顺时针旋转105°至OA′B′C′的位置,则点B′的坐标为()A.(2,-2)B.(-2,2)C.(-3,3)D.(3,-3)第36讲┃操作探究题A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析]连接OB,OB′,过点B′作B′E⊥x轴于E,根据题意得∠BOB′=105°.∵四边形OABC是菱形,∴OA=AB,∠AOB=12∠AOC=12∠ABC=12×120°=60°,∴△OAB是等边三角形,∴OB=OA=2,∴∠AOB′=∠BOB′-∠AOB=105°-60°=45°,OB′=OB=2,∴OE=B′E=OB′·sin45°=2×22=2,∴点B′的坐标为(2,-2).故应选A.4.[2012·南京]如图36-7,在菱形纸片ABCD中,∠A=60°.将纸片折叠,点A,D分别落在点A′,D′处,且A′D′经过点B,EF为折痕.当D′F⊥CD时,CFFD的值为()A.3-12B.36C.23-16D.3+18第36讲┃操作探究题A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析]延长FD′和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G,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可得∠BGD′=90°.设FD′与CB的交点为H,CF的长为1,D′G=x.在直角三角形FCH中,因为∠C=60°,所以∠CHF=30°,所以CH=2,FH=3.根据菱形的性质及点D和点D′对称,所以∠BD′F=120°,所以∠BD′G=60°,∠D′BG=30°,又因为∠BGD′=90°,所以BD′=2x,则D′H=2x.在直角三角形BGH中,BH=23x.因为CD=BC,DF=FD′,所以1+3+2x=2+23x,x=12,2x=1,即FD=FD′=3+1.所以CFFD=13+1=3-12.故答案选A.5.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36-8所示的方式折叠,点A,C恰好落在对角线BD上,得到菱形BEDF.若BC=6,则AB的长为________.第36讲┃操作探究题23第36讲┃操作探究题[解析]∵四边形BEDF是菱形,∴OB=OD=12BD.∵四边形ABCD是矩形,∴∠C=90°.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