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综合应用课,从知识上讲,它主要是解决“两积之和”结构的问题。做与说教材以统计表与场景图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基本的问题情境。学生需要综合图、表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富有现实意义和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一共要去多少人”“哪种车费贵”“怎样租车好”等。教学时不必平均用力,如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都值得解决,前两个问题可以先通过列式计算来较快地完成,再引导学生来关注:170人需坐车前往,而人均费用B型车比4型车便宜些,怎样租车合理呢?组织学生设计租车方案。可以先请学生自行尝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既然B型车比较便宜,那么就租B型车吧。170÷50=3(辆)……20(人),要租4辆B型车,720×4=2880(元)。有的学生则更为灵活、周到一些,B型车便宜,应该尽可能多地租用B型车,但因为3辆车坐满后多下来的只有20人,此时只要租1辆4型车就可以了,比租1辆B型车更便宜,所以是3×720+350=2510(元)。学生对于合理的理解不同,导致租车方案不同。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相互比较方案的对错、优劣,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在班级中交流。尽管大家的方案不相同,也很难说哪种一定最好,但通过集体讨论后,应当明确:第一,知道这个现实问题的数学结构。学生提供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经过正确的计算的,而计算的每一步都符合基本数量关系,否则应该被指出并得到纠正;第二,需要带领学生简单小结,知道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它的一般的思考步骤是什么。学生从最初模糊地尝试,到最后去反思和总结出一些解题程序,是一种解题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使其在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更快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剔除不必要的解题程序,迅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题策略。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也使他遇到问题时有路可循。在学生充分体验并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使条件发生变化——增加20人,再请学生设计租车方案。问题是相似的,主要起到巩固和丰富的作用。同样的,哪个方案比较合理,主要看是否是从数学关系上去思考,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只要学生言之有理,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与用基本上是课堂知识的水平迁移,但要复杂一些。成人购买团体票优惠了10元/张,但儿童购买团体票多花了5元/张,所以尽可能让成人购买团体票,学生购买儿童票。根据前页信息,家长和老师共有:12+34=46(人),符合作为团体购票的要求。因此从价格上讲,这样购票最合算:20×46+15×124=2780(元)。当然,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妨先让学生独立解决。一般来说,学生会优先考虑享受团体优惠,提出方案:170×20=3400(元),估计也会有学生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比较,体会哪种方案更优越。教学本课,一要注意把握它的“学科性”,尊重生活,但不应停留于生活经验;二要使学生充分经历尝试解决——交流思路——比较优化的过程。就知识的类型而言,解决问题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性知识,这样的知识仅凭记忆很难达成,更多是要去实践,去遭遇困难,克服困难,反思过程,提炼经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