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祝福1.走近作者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他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现代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2.背景解读《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祝福》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重要问题。《祝福》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3.相关知识-2-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灶神系玉帝派来人间至各家监察善恶之神,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四书“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祝福”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4.文化常识【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助钱取得监生资格。1.字音识记瓦楞.(lénɡ)踌蹰..(chóu)(chú)尘芥.(jiè)形骸.(hái)窥.探(kuī)山墺.(ào)捺.上花冠(nà)荸荠..(bí)(qi)草窠.(kē)驯.熟(xùn)搭讪.(shàn)怔.怔(zhènɡ)渣滓.(zǐ)窈.陷(yǎo)歆.享(xīn)牲醴.(lǐ)蹒.跚(pán)谬.种(miù)2.字形辨认3.近义词辨析-3-(1)简捷·简洁辨析:两者都有“简明”的意思。“简捷”表示直截了当,简单快捷;“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即时小练】①WindowsPhone提供了卓越的用户体验,帮助用户更好更简捷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②新款保时捷的内饰更加豪华精致,简洁的设计中透露着时尚与大气,选材与用料更是考究。(2)偶尔·偶然辨析:两者都有“不经常”之意。“偶尔”强调次数少;“偶然”除了指次数少外,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偶尔”的反义词是“经常”,“偶然”的反义词为“必然”。【即时小练】①该男子对警方的询问没有丝毫反应,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就算偶尔说话也是口齿不清。②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偶然事件,却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3)沸反盈天·沸沸扬扬辨析:两者都有“喧闹”的意思。“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沸扬扬”多形容议论纷纷。“沸反盈天”是指声音大而嘈杂,而“沸沸扬扬”多指背后的议论。【即时小练】①习惯性“嘴硬”已经成为某些官员的惯性思维和条件反射,张口就说。至于事件的真相,哪怕舆论已经沸反盈天,我自岿然不动,死不认账。②据派出所民警介绍,孩子打老人的事情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胡某回到家后,又被父亲劈头盖脸地揍了一顿,随后打人的几个孩子都跑到草地里躲了三天。(4)中止·终止辨析:中止:(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前者是事情还没有完成,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停止,有可能再继续下去,也有可能不继续下去;后者是最终的结果,不再发展下去、进行下去了,事情到此为止。【即时小练】①“汽车下乡”政策终止引发市场连锁反应。②在公证员和100多位房主的现场见证下,成都市锦江区危房改造中心宣布中止一项中心城区的拆迁计划。4.熟语积累(1)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2)逍遥自在: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3)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4)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容处境极端困-4-难。(5)七手八脚:人多手杂,动作纷乱。(6)宽洪大量:形容人度量大。现多写作“宽宏大量”。(7)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8)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很难预测,比喻有些事情很难预料。多指灾祸的发生无法预料。1.本文是一出人间悲剧,题目为什么要用“祝福”二字?其深意是什么?答:①“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严重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这个标题,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②“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而后来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为了参与“祝福”,她倾其所有。由此看来,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③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2.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有什么作用?答: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探求原委。②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景象,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祥林嫂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3.“我”是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何作用?答:形象:“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帮助。作用:在小说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4.小说中关于“祝福”的三次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5-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发生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需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劳动力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叙述,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在“祝福”时工作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这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祥林嫂的惨死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最终被封建礼教吞噬。祥林嫂身上究竟有没有反抗精神?[他人之见]观点一:祥林嫂没有明显的反抗性格。作者对她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据有三:(1)她从婆家逃出来做工,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碗饭吃以求生存,看不出有什么反抗精神。(2)她被卖改嫁时,一路嚎,骂,“出格”地吵闹,以至“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也并非出于对旧社会的反抗。作品中明确交代过,她之所-6-以如此,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也就是说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毒害,思想被禁锢。使她誓死不肯改嫁的是封建伦理思想,所以也不能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3)至于她对魂灵有无问题的疑惑,根本谈不上对鬼神的否定,也不具有反抗性。观点二:祥林嫂的反抗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战斗色彩。其依据是:(1)祥林嫂在鲁镇准备“祝福”大典之际,向“我”提了三个问题,然后在当天晚上突然死去。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预示着祥林嫂将以自己的生命和忍受地狱酷刑的决心,来换取和已死的丈夫与爱子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祥林嫂无视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无视神权世界的最后审判,这是祥林嫂在她所处的时代“出格”的反抗。(2)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死在“祝福”这个时候,给鲁镇的“祝福”笼罩了不祥的暗影,给鲁镇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带来了极大的恼怒和不安,这也是反抗。总之,祥林嫂的死本身就包含着热烈的追求与不屈的反抗。[吾之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主旨归纳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7-(1)故事情节采用倒叙。文中先写祥林嫂惨死的结局,再写她悲剧的一生。因为只有祥林嫂惨死的血淋淋的现实才最足以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本质,渲染作品的悲剧气氛。因此,倒叙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主题。采用倒叙手法,在倒叙结束转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