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2-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的主张。-3-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齐桓晋文之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国君们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很多诸侯国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4-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孟子》《孟子》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记录了有关孟子及其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5-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胡龁.hé赴诉.sù觳觫..húsù彘.zhì褊.小biǎn庠.序xiáng便.嬖pián孝悌.tì-6-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2.成语积累明察秋毫:目光敏锐,能够看清楚极其细微的东西。形容洞察一切。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7-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3.通假字(1)王说,曰:“《诗》云……”“说”同“悦”,意义:高兴。(2)为长者折枝“枝”同“肢”,意义:肢体。(3)刑于寡妻“刑”同“型”,意义: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5)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意义:何不。-8-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意义:道路。(7)是罔民也“罔”同“网”,意义:张网捕捉,比喻陷害。(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9-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4.一词多义(1)度度,然后知长短(动词,丈量)王请度之(动词,考虑)(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代词,各位)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相当于“之于”)-10-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3)其吾不忍其觳觫(代词,它)若是其甚与(副词,表推测)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代词,其中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代词,他们的)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如果)(4)于王坐于堂上(介词,在)君子之于禽兽也(介词,对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介词,相当于“乎”)皆欲赴诉于王(介词,向,对)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表被动)-11-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5.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东西)(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6)刑.于寡妻(同“型”,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12-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8)轻暖..不足于体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10)欲辟土地,朝.秦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11)是罔.民也(同“网”,名词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13-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6.古今异义(1)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古义:回头再去。今义: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14-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7.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2)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3)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4)王坐于堂上(介词结构后置句)(5)牛何之(宾语前置句)(6)将以衅钟(省略句)(7)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宾语前置句)(9)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句)(10)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15-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8.文化常识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16-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提出话题:说王道析以羊易牛,论述行王道的可能性论述齐宣王是不为而非不能——析“不能”与“不为”,分析未行王道的原因论述霸道的危害,应反本而行王道——以一服八,寡不敌众;发政施仁,孰能御之论述行王道的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17-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18-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任务一】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提示: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第二部分(“王说,曰……”至“王请度之”),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第三部分(“抑王兴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结尾),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19-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任务二】感受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2.孟子提出的“推恩”的方式和“推恩”的目的各是什么?提示:“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推恩”的目的是团结民众,进而“王天下”。3.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提示:描绘了一幅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图景。既增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又增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20-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任务三】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其艺术魅力4.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齐桓晋文之事》是怎样运用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的。提示: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主张,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另外,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着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21-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第二个波折:虽然齐宣王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用“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文章不是按孟子提出“推恩”,齐宣王立即实行的思路来写,而是陡生波折。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转,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22-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孟子的政治主张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提示: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苦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孟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23-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24-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25-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26-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27-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28-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29-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30-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31-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32-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33-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34-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35-第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