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激趣导入目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技巧点拨04第一部分知人论世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解题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了解“泰山”“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了解文体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了解“桐城派”第二部分初读课文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汶水(wèn)济水(jǐ)徂徕(cúlái)樗蒲(chūpú)绛皓(hào)初读课文【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明确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第三部分文本研读【思考1】研读第一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阳:②阳谷:③当:问题探究山的南面山南面谷中的水在【思考1】研读第一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问题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明确“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乘:②限:③磴:④循:⑤崖限:⑥几:⑦负:⑧烛:⑨居:问题探究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界限,这里指城墙石级顺着像门坎一样的山崖几乎背照停着【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明确“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明确“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明确“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明确“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明确“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问题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明确高峻、壮阔、雄浑。问题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晦:②五鼓:③极天:④采:⑤绛皓驳:⑥偻:问题探究阴历每月的末一天五更天边同“彩”大红、白、杂色。驼背【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问题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明确“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问题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明确“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问题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二:问题探究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问题探究【思考4】研读第四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行宫:②漫:③失:问题探究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磨灭缺失【思考4】研读第四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问题探究【思考4】研读第四段活动二:问题探究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明确(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问题探究【思考5】研读第五、六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圜:②罅:问题探究同“圆”裂缝【思考5】研读第五、六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问题探究【思考6】分析手法活动: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问题探究【思考7】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明确示例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问题探究【思考8】分析特点1.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明确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问题探究【思考8】分析特点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明确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③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问题探究【思考9】对比阅读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徐霞客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问题探究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明确B分析:“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可见,作者是从莲花峰到天门,然后再到前海。问题探究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